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挟天下 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清照(中)

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清照(中)

    …
    李清照的外祖父是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宰相王珪,他父亲李恪非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换而言之,李清照是正儿八经的官三代。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十八岁,与时年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梁城成婚。
    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十七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一百二十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不过,当时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
    (李清照曾写诗给赵挺之,想赵挺之救救她的父亲,可赵挺之没救,或者也可以说,赵挺之无能为力。)
    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李清照身上——当时规定,元祐党人子女不得出仕,后来又规定元祐党人子女不得在京师居住。
    不久,李清照和赵明诚被拆分——当时,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李清照的立锥之地,不得不只身离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家人。
    那段时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了。
    事实上,要不是数年之后,赵挺之因与蔡京争权失败,李清照和赵明诚其实已经和离了。
    蔡京第一次罢相时,由于分属两党(蔡京是新党,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旧党),赵挺之没少上蹿下跳,甚至可以说,就是赵挺之将蔡京扳倒的,后来赵挺之更是如愿以偿的取蔡京而代之。
    只可惜,赵挺之这个人政治斗争的本事是不错,但治国的本事却是很不济。
    蔡京离开朝堂之后,在赵挺之的带领下,北宋朝廷实行罢学校,罢礼乐,罢居养院、安济院,可以说,只要是蔡京搞的东西,不管好的坏的,赵挺之全都给罢免了,不夸张的说,赵挺之完全就是为了反蔡京而反,根本就不考虑对错是非和经济损失,将当时比较繁荣的北宋搅得一团乱糟。
    这让赵佶烦不胜烦,也让赵佶看出来了赵挺之根本就没有宰相之能,最终将赵挺之罢免,随后蔡京复相了。
    蔡京可不是什么大肚之人,而且赵挺之将蔡京多年的心血毁了个一塌糊涂,因此,蔡京复相了之后,立即开始搞大清算。
    后来,赵挺之去世,赵明诚被追夺赠官。
    如此一来,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地位又相同了,进而便又走到了一起。
    自那以后,李清照和赵明诚屏居青州乡里十来年。
    直到蔡京致仕了,而且看着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赵明诚才回京疏通,进而复起为官,知莱州。
    后来,赵明诚改守淄州,李清照随赵明诚居淄州。
    直至今年三月,赵明诚回家守孝,李清照才与赵明诚分离。
    ……
    最初计划南下时,李清照本想走水路,至东海,连舻渡淮,再渡江,至建康。
    可如今水路全都被中军用来运送赈济灾民的粮食了。
    而且,因为黄河肆虐,好多水路都不通,李清照的车子太多,没办这么折腾。
    在这种情况下,李氏走水路去江宁的计划自然是难以实施的。
    如此一来,李清照只能走陆路前往江宁。
    老实说,李清照很不愿意走陆路前往江宁。
    在李清照想来,虽然中军已经开始剿匪了,然这匪肯定不能一下子就剿灭,因此,陆路必然盗匪溃兵横行,她能顺利到达江宁的可能性很小。
    可不愿意跟赵明诚天各一方的李清照,咬咬牙,最终还是选择走陆路去江宁。
    然而——
    让李清照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路上远比她所想象的安全。
    从淄州一路走来,到处都有中军维护秩序。
    而且,李清照还听说,截止到目前为止,山东有名有姓的大土匪,基本上已经全被中军剿灭了,就是那些没被剿灭的,也都躲在深山之中不敢出来。
    另外,官路上,三十里一馆,十里一驿站,五里一亭,李清照走到哪都能找到安全的休息地方。
    就是驿馆、驿站、驿亭的价格比别的地方要贵上几倍。
    不过李清照也能理解——这些驿馆、驿站、驿亭都有大量的护卫维护治安,而且供应当下所急缺的时蔬、新鲜鱼肉、美酒,比私店贵一些,也很正常。
    总而言之,本以为这将是一场艰难之旅的李清照,无惊无险的就从淄州来到了东京。
    这一路走过、一路看过,李氏隐隐有了一个想法:由韩擎来坐这天下,似乎也不错的样子。
    经常关注民生的李清照,很清楚这几年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过得有多疾苦。
    金人南下的这两年就不说了,两地的百姓几乎就是活在地狱当中。
    就是金人没南下的前几年,两地的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到处都是乱兵土匪,各处都是饿死之人,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人人都没了盼头。
    这一路走过来,李清照观察到:
    百姓们的脸上虽然仍有些菜色,但路上已经很少有饿死之人了,更没有乱兵土匪。
    到处都有接济点。
    每个驿馆附近还有免费为百姓瞧兵的医疗点,连药材都免费送。
    而且,哪哪都有有偿招工,到处都在修路,清理河道,建驿馆,建学堂,建医馆,建钱庄,修建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而只要不懒,一个成年男人干一天活,就能得粮食一斗、钱二分,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上两三天的了,就是女人和孩子,也可以应招,干些不需要出大力气的活,干一天活,也能得粮半斗、钱一分,可以说,百姓们全都有了活路。
    饱读诗书的李清照,怎么会不明白,韩擎政府这是在搞以工代赈?
    看着百姓们一点一点恢复生机,可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听着到处都在歌颂摄政王、新朝廷,一直随赵明诚忠于赵宋的李清照,不禁有些动摇了,他不断的问自己:“赵氏复辟,会比摄政王做得好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李清照一路,直至到了东京汴梁城都没有答案……
    ……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大明之雄霸海外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新明时代旺夫农家女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皇权血色民国,血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