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新书 第351章 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351章 报与桃花一处开

    为了方便长安各界人士就近来求他入京,第五伦借口“行春”,特地在京兆附近绕了一个大圈。
    他顺路先去的是上林苑,当初在刘伯升战死后投降的绿林渠帅邓晔驻扎在宣曲宫,这附近有昔日北军现成的营房,听闻魏王抵达,立刻跑来向第五伦复命。
    “赖大王之明,士卒用命,臣花了月余时间,将上林三百里内,盗匪及豪强残余全部肃清!”
    邓晔麾下的绿林降兵,拉去右扶风打硬仗肯定行不通,治安战倒是颇为在行——邓晔过去在析县就是盗贼,还抢过第五伦家车队,让贼头子来剿匪,也亏第五伦想得出来。
    在第五伦击退陇右后,邓晔更是认定第五伦的魏国最有实力,对他毕恭毕敬。
    第五伦笑吟吟说道:“邓将军,宣曲宫可还住得惯,比之刘伯升赐你的钩弋宫如何?”
    “住得惯,士卒们日夜都在念叨大王的恩德。”邓晔如此应诺,但第五伦和刘伯升不同,宫室没有作为战利品,直接分割赐予,所有权仍归魏国官府所有,但在上林剿匪的驻军,却可以入住——反正宫婢早就跑光,值钱货也被哄抢一空。
    乱世里别的少,就是土匪多,新军逃兵、绿林残部、豪强武装,全扎在上林苑里讨生活,该收编的收编,打散分配给各位将军、校尉,亦或是拉到其他地方屯田。负隅顽抗的那批渭南豪强就按住狠狠打,只有打扫干净上林苑,第五伦先前目睹火烧长杨宫时计划的“退林还耕”才能实现。
    第五伦稍后抵达了上林中最大的湖泊,广袤四十余里的昆明池。
    少府宋弘与治粟校尉任光皆在昆池宫,以此地为临时官署,向第五伦禀报情况。
    “大王西征期间,臣等带人走遍上林苑,地处虽然多有森林池沼,但平地也很多,尤其以东、南、西三垂附近尤甚。本就是秦末汉初关中人耕地,因圈地设苑之令抛荒弃了,只要移人来,比直接开荒要便利。”
    第五伦颔首:“能得多少土地?”
    任光道:“上林广袤三百余里,又有渭、沣、涝、潏、滈、浐、灞七水流经,多有现成的沟渠,若修缮一番,再募民一二万人来此,则第一年可开五千顷,来年可再开五千。”
    第五伦颔首,他准备安置在上林中的人家,一部分是因战争产生的流民,一部分是长安的多余人口——乱世里贸易断绝,商贾绝迹,长安东西两市养活不了那么多非农业人口了,城里会务农的只要愿意,便可来此屯田。
    这可不是白送,只相当于做国家的佃农,帮官府屯田而已,顶多田租较豪强的土地少些,也就收个四成而已……
    至此,第五伦还颇为乐观,但看完宋弘、任光一同统计的“量入为出”,也就是今年的收支和预算后,他的心就沉了下去
    “今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全天下必会有一场大饥荒!关中也难以避免。”
    此乃任光统计魏国现有仓库存粮,再粗略估计吞下整个关中后,魏王治下的人口后做出的预测。
    这是肯定的,老子说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反莽战争打了许多个年头,东方不少郡已彻底糜烂,人祸已经够惨烈了,就更别提反复无常的黄河频发天灾。
    新朝后期这几年,军粮几乎全靠关中渭北吊着,去年王莽发数十万人东征,在春耕的关键时期,让青壮劳力离开了田地,耕作遂大受打击。到了秋天时,本就收成锐减,正值绿林刘伯升入关、陇兵进入右扶风,两个郡乱作一团,连秋收也耽误了。
    “渭南的收成,尚不如往年四分之一,而右扶风的仓粮,也不到去岁一半。”
    亏得第五伦控制下的渭北保住了夏种秋收,还能匀点口粮过来,否则现在,关中就要和关东一样,人吃人了!
    看完量入为出后,第五伦顿时凛然,比和刘伯升、陇右决战都严肃。
    宋弘和任光,都是支持第五伦均田的九卿,宋弘虽出身士族却颇为爱民,而任光曾是小地主乡啬夫,也较为接地气。
    于是第五伦语重心长地对两位掌握钱袋、粮袋的官员道:“国家国家,国与家确实很像,汉时常以皇帝、太后为天下父、天下母,称万民为’子民‘,做父亲的,能对儿女生杀予夺。”
    “但在余看来,应该反过来。百姓,才是王侯将相之衣食父母!”
    这一席话掷地有声,叫宋弘肃然起敬,而任光若有所思。
    第五伦道:“父、母都饿死了,王侯将相纵高高在上,没了根基,也要摇摇欲坠了。这些在莽朝时还活得好好的人家,若是在余治下饿到交换小儿女吃,余哪还有脸大义凛然说什么‘吊民伐罪’?”
    “尚在西汉、绿林、北汉手中的郡县,余管不到。”
    “但本王治下诸郡,决不能出现人相食的惨剧!”
    第五伦又给自己定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难的目标。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政权罪基本的底线,春天不急着打仗,最紧要的,便是保民生。组织修宫殿圈地猎麋鹿,还是修水利搞开荒屯粮食,只是统治者一念之差的事。
    所以,后世子孙骂他饮鸩止渴也好,急功近利也罢,必须跟大自然争口活路了!
    第五伦下令道:“春耕时,一万顷地必须开出来!一万户流民、一万户长安里闾人家要安置至此,设置‘上林县’,确保每户一到两名男丁,可屯五十亩土地。”
    “渭南与右扶风因为战乱,百姓流离失所,错过了种宿麦,夏天恐怕要颗粒无收。“
    宿麦就是冬小麦,乃是汉武帝时大力推广的作物,优势不在于产量多高、麦面多香,而在于与一般的作物季节不同,可以救急,麦饭虽然胀肚子,但总比饿着强。
    一合计,如今五谷主粮的大窟窿是填不上了,得靠杂粮野菜来补。
    “设法在上林之中的不种粮的荒地上,多播种苜蓿,亦可救饥。”第五伦对任光耳提面命,这种来自西域的作物,他在新秦中开荒时种过,是既能肥地,也能进嘴的好东西。
    这是未雨绸缪,但确实还没困难到全民挖野菜的程度,第五伦又点着昆明池道:“余听闻昆明池如今已早不是教习水战的地方,而变成了鱼塘?”
    “正是。”宋弘说道:“汉昭帝时,水衡都尉赵充国在此投鱼苗,后数年,昆明池所产的鱼不但能满足诸陵庙祭祀,还能多出不少,送去长安东西市贩卖。”
    这倒是一桩好事,第五伦颔首,乱世里虽然有不少百姓饿极来捞鱼虾吃,但看池上小船忙碌,每一网下去都能收获颇丰。
    任光则插话提及:“长安城中的国由等耆老、博士,曾派仆从来昆明池求鱼……这个秋冬长安贸易断绝,连牲口都不曾有人赶紧去一头。”
    他笑道:“曾经无肉不欢的肉食者们,如今只求口鱼肉吃……”
    太学博士国由等老家伙,作为长安人推举的“父老”,来跪求第五伦入还都长安,已经碰壁两次了。一次在武功,一次在盩厔,第三回还不知什么时候来呢。
    第五伦却一点不怜惜他们的奔波劳累之苦,只道:“这昆明池的鱼,不供应陵庙祭祀,也不必送去东西二市了,每日所捞,分予长安周边驻军食用!”
    “城中大腹便便的肉食者,且再饿瘪些再说,日后若想吃肉,亦或是上林中的果子,就用粮食或布匹来换,奴婢也行。”
    第五伦希望尽可能将粮价压下去些,听说在东西市,将一个孩儿卖作奴婢,换等重粮食的事已经出现,为了避免有人囤积谷物坐等饥荒再高价抛售。第五伦已经开始考虑,等停了救济的粥铺后,要在长安发“粮券”,限量供应了。
    安排完这些,第五伦离了昆明池,带着卫队继续绕着长安城“行春”,他接下来途径了白杨观、宜春苑等处。
    昔日这儿是屋椽雕彩,椽头饰玉,辇乘阁道,绵延相连。削平高山,其上筑堂,台阁累累,重重叠叠,一切都是为汉家天子的游宴而准备。
    可如今,却是昆明池鬼夜哭,昭台台栖枭鸟,一片战乱后的荒芜。
    “还能住人的宫苑,尚余多少?”在车上时,第五伦如此发问。
    少府宋弘还以为魏王前脚才大义凛然自诩“民子”,后脚就琢磨着享乐。
    他是个古板君子,甚至连主君听郑卫之音、回头去看屏风上的女人画像都会不高兴,遂板着脸地说道:“原本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共七十三。王莽拆毁了十余处宫馆,取其材瓦营造九庙。绿林入寇,战乱损毁了二十余所,还剩一半。”
    刘伯升、隗嚣将这些宫苑分给军队、豪强,第五伦却另有打算。
    “各苑过去用来养虎豹、白鹿,如今就用来养作战用的牛马牲畜,观周围的屋舍,本就是宫女奴婢所住,先分给来屯田的民户。”
    “至于剩下的宫室,则辟为工坊!”
    第五伦笑道:“余都想好了,隶属于少府的工匠们,织布之人住茧观,攻木车匠轮匠们住白杨观、柘观、樛木观,酿果酒的住在蒲陶宫,制皮的住在虎圈观,如此便与原料相近,也有道路可通长安。”
    “如此,也才对得起他们随余北上南下的奔波,以及战争中为我军制甲炼铁造兵刃缝袍服的辛劳,少府以为如何?”
    宋弘听愣了,而第五伦只当他同意,掀开车帘继续往外看,虽然有些战后荒凉,但上林中也不乏新生的迹象:白杨观被烧毁的残木上,有绿色嫩芽探出了头,宜春苑里的初春残雪覆盖下,也一有绿茵缤纷,恢复了生机,再过个把月,桃花就要绽放了。
    是啊,光是秋后将渭北三十三家豪强杀杀杀打打打,只破坏是不成的,生存、安全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发展与建设,他第五伦爱秋月九月八的菊,也喜春日二三月的桃花!
    倒是宋弘,在上林苑的边缘,送别第五伦离去后,恍恍惚惚,又是喜悦,却有有些不真实,等他等回到昆池宫时,只对任光说起第五伦的决策来。
    “士农工商,国之四民,如今加上兵卒,则是五民。”
    “大王对士豪冷淡,对商贾苛刻,待工、农、兵却颇为厚待啊。”
    宋弘还没见过这么特别的君王——某些思路和王莽有些像,但仔细琢磨,又有极大不同之处。
    若是一般的士大夫在此,只怕要抨击第五伦一番,任光却笑道:“少府误会了,大王对士人可不冷淡,只是顺魏者昌,逆魏者亡,如此而已,至于优待工、民、兵,这难道不是好事?”
    “我听说过一句话,烧瓦工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那些富贵豪家,王侯外戚,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他开始极力美化第五伦的兴起之策,赋予含义:“可如今,农夫得以回到上林开辟土地,工匠走进其一手造就的煌煌离宫中。”
    “士卒则能吃着昆明池的鱼肉,保家卫国。”
    “出力必有所得,这便是魏王和王莽、刘伯升、隗嚣不一样之处了!”
    ……
    而在渭北五陵,正在茂陵拄着鸠杖,悠闲晒太阳的前朝老油滑张竦,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国君,半年不见,今日怎有闲暇来看老朽了?”
    在尚冠里中的邻居国由,带着一群在张竦追随第五伦北上渡渭时,嘲笑他的老家伙,一脸苦涩地跑来,拜在张竦面前。
    是长安不够暖,还是尚冠里住的不舒坦了?
    “伯松,求伯松为吾等解惑。”
    国由灰头土脸:“吾等乃是长安二十万人推举出来的父老,跪请魏王入于长安,还都京师。可魏王已连拒两次,前日,在杜陵第三次谒见魏王。”
    “按理说三辞三让,第三次也该同意了,可魏王竟还是拒绝了,连见都不见,车驾径直向东,去了蓝田!”
    老家伙们是没辙了,只哭道:“大王难道要学大禹,三过长安而不入么?”
    张竦却默然不言,只静静听他描述三次谒见的挫败,末了却哈哈大笑,忽然猛地挥手,在国由脸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张伯松,你这是作甚?”国由又惊又怒又辱,却见张竦笑而不答,只指着国由胖脸上的巴掌印,对其余人道:“错了,不是三。”
    “是五!”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大明之雄霸海外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新明时代旺夫农家女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皇权血色民国,血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