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
据吴良所知,并州刺史的身份也是个问题。
中平五年之前,并州刺史还是一个叫做张懿的人,后来张懿在抗击胡人的时候战死,刺史一职便由吕布的前前义父丁原继任。
再后来董卓利诱吕布杀了丁原,之后的一段时间并州刺史换成了谁就不好说了。
不过现在。
并州已经成了袁绍的地盘,据史书记载,袁绍在得到并州之后,为了稳定局面立刻便将自己的侄子“高干”任命为并州刺史,而“高干”也并未令袁绍失望,他在并州期间政纪卓越,有许多并州游士都前来依附于他。
并且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高干”还为袁绍提供了十分可观的粮食与兵士补给。
所以现在的并州刺史应该就是“高干”。
而袁绍与“高干”之间应该也不会存在什么严重的信任危机,正常情况下断然不会跳过“高干”给晋阳令张梁送来羽檄。
除非。
羽檄中提及的事情并不正常。
最起码应该不是正常意义上的政事军令,而可能是一些不能够教太多人知道的秘事,甚至可能是袁绍不希望真正的“自己人”染指的脏事……
与此同时。
“两位使者舟车劳顿辛苦了。”
左慈亦是很快反应了过来,一边将那鸡毛竹筒接了过来,一边对两名信使笑道,“二位稍安勿躁,来人!即刻为二位使者备下酒菜好生招待,待我看过信件写下回执之后再出来相送!”
“诺!”
一名军官应了一声,走上前来对两名信使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请随我来吧。”
两名信使面露为难之色,他们显然有些着急,却又不好拂了左慈的面子,只得点头说道:“还请张县令快些准备回执,若是误了事,我二人回去怕不好交代。”
“二位放心,张某心中有数。”
左慈微微颔首。
随即那两名信使便跟着军官去了后院,而左慈则回过头来看了吴良一眼,用眼神询问吴良的意思。
吴良则冲他努了努嘴,示意先进入书房避开外人再说。
……
片刻之后。
左慈屏退了左右,书房内便只剩下吴良、典韦与左慈三人。
吴良已经看到了张梁此前说过的那块匾额,暂时却并未急于去取藏于匾额之后的甲骨文献,而是从左慈手中接过那个鸡毛竹筒,一巴掌拍碎了上面的封泥。
竹筒中掉落出来一小卷简牍。
对于简牍中的内容,不只是吴良好奇,左慈心中也同样十分好奇,见吴良将那简牍捡起来,他的脖子也微微侧倾了一些,目不转睛的盯着简牍。
不过碍于典韦的威严。
他到底还是与吴良保持着距离,不敢轻易凑上来。
在搞清楚究竟什么情况之前,吴良并不打算与左慈分享简牍中的内容,转了个身避开左慈的目光才将简牍摊开细细品读。
简牍中的文字虽然并不算多,加在一起大概也就百十来个字,但这些文字呈现出来的内容却是将吴良吓了一跳。
原来袁绍已经收到密报,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彻底闹翻,在长安城内相攻数月之后,汉献帝已经在李傕的原部将杨奉与董承等人护送出了长安,脱离了李傕、郭汜的控制,一路东行逃到了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
而袁绍则在羽檄中命令张梁秘密召集一批人马,乔装成灾民前往安邑“迎接”汉献帝刘协,无论付出何等代价,都务必将刘协暗杀于安邑……
“这……”
吴良心中震惊。
对于李傕、郭汜闹翻,汉献帝刘协出逃的事情,虽然比史书记载中的时间提前了一些,但却并不令吴良感到意外,毕竟自他穿越之后许多历史事件都已经提前或是改变,这或许是蝴蝶效应带来的结果。
但袁绍居然要派人前去暗杀刘协,这却是吴良从未想过的事情。
因为关于这件事情,正史之中是这样记载的:
早在袁绍打败韩馥得了冀州时,他身边的一位叫做“沮授”的谋士便曾献策,请求袁绍趁得势之际集合百万大军,前往西京将汉献帝刘协接回洛阳,到时便可挟天子号令天下,征讨未服,大事可成。
可惜当时袁绍并未放在心上。
后来杨奉等人护卫汉献帝刘协逃出长安,沮授再次提醒袁绍应该将汉献帝这面大旗握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讨不臣。
然而袁绍却依旧没有采纳,他认为迎了汉献帝便等于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到时候任何行动都得向汉献帝上表请示,若是服从汉献帝的命令便失去了权力,而若是不服从汉献帝的命令便又会抗拒诏命的罪名,这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如此汉献帝刘协在安邑躲藏了一阵子,后来终于找到机会回到了洛阳。
也才有了曹老板得到消息后立刻前往洛阳面见献帝,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最终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在许县建立了新的都城,将献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号令天下的机会。
对此袁绍后悔么?
很快他就后悔了,因为曹老板迎接献帝的好处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在那之后曹老板借天子以自重,很快便掠取了豫州的大片土地,关中的许多割据势力亦是纷纷前来归附,使得曹老板在短期之间便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袁绍悔恨不已的同时,竟要求曹老板将献帝送往邺城交给他。
曹老板又不是傻子,当即回绝了袁绍的要求,还借用献帝的名义下诏斥责袁绍:“当初勤王的时候不见你来,成天想着结党营私攻伐他人,现在你倒想起老子来了,老子不去!”
袁绍心里那个气呀,明知是曹老板在搞鬼,却也只能上书为自己申辩。
而更气人的还在后面。
这事没过几天,曹老板便又以献帝的名义封自己为大将军,而任袁绍为太尉,改封邺侯。
太尉虽然也是三公之一的重臣,但地位却在曹老板的大将军之下,袁绍知道曹老板这是在故意恶心他,遥想曹老板各方各面都比不上他,如今却在他头上吆五喝六,袁绍倍感屈辱的同时立刻上表不受封赏。
就这样。
袁绍最终错失了这个最重要的政治筹码,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之前看到这段历史时,吴良只觉得袁绍缺乏政治智慧与头脑,又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这样的人注定是不可能成大事的……相信很多人也是相同的看法,甚至对袁绍有些鄙夷。
但如今看到羽檄中的内容,吴良却觉得此事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
袁绍虽然没有听取沮授的意见迎接献帝,挟天子以令不臣,但一定想到了迎接献帝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
否则。
袁绍又怎会发出羽檄命令张梁前去安邑暗杀汉献帝刘协?
他虽不愿迎接献帝,但也同样不愿献帝落入他人之手,因此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那么如果暗杀成功的话,事态又会如何发展下去呢?
吴良仔细分析着。
那时的献帝年纪尚小,因此还没有留下子嗣,而其他的刘氏成员也没有人能够名正言顺的继承天子之位,届时天下便群龙无首,难免陷入更大的乱局之中。
这种情况之下,所有的割据势力都将开始开始内耗。
而袁绍作为此时势力最为庞大,甚至对任何一个割据势力都有碾压优势的人,既可以作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亦可以主动出击逐个消灭吞并那些势力进一步壮大自己,同时在将这些实力收拾掉之后,亦可以“汉室已无天子”为由名正言顺的登基称帝,而不必受天下人谴责咒骂,岂不美哉?
再者说来,作为关东盟军的“盟主”,袁绍亲眼见证了前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下场。
彼时董卓被天下人唾骂,又被天下人征讨。
有这样一个前车之鉴在,袁绍不可能没有任何触动。
何况作为当初带头讨伐董卓的关东盟军的“盟主”,却做出似董卓一般的事情,这未免有些打脸了,身为“四世三公”后裔的袁绍难免有些包袱,害怕因为此举败光了汝南袁氏的人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反之,再看看曹老板那头。
曹老板一生没有称帝,难道是他没有野心不想称帝么?
并不是!
正是因为他采用了“挟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哪怕后来打败了袁绍扫平了中原,曹老板亦是换来了不臣的骂名,非但险些因“衣带诏”事件落得董卓一样的下场,就算是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亦是受到了诸多士族的反对,甚至就连陪他一路走来的荀彧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这种情况下,曹老板倒是想称帝。
他敢么?
因此若是如此考虑,袁绍不迎献帝也未必便是错误的。
作为当时拥有碾压优势的人物,他并不需要假借献帝的名义去钳制其他势力,便很有机会成事,将献帝留在身边反倒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害处,成为他实现野心的一把枷锁。
而对于势力相对较弱的曹老板来说,献帝却是他要崛起不得不借用的政治力量,至于可能后面带来的一些副作用……生存下去不断壮大才有机会,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而看到这封羽檄之后。
吴良终于洞悉了袁绍的想法。
他根本不是没有政治智慧,没有政治智慧的人根本不可能想到派人暗杀献帝此等百利而无一害的计策。
只可惜他的计划并未成功,否则也就没有后来曹老板迎献帝的事了。
至于为何没有成功……
吴良扭头意味深长的看向了左慈。
“?”
左慈则被吴良看的心中发毛,不由面露疑惑与不安之色。
这个影响到袁绍通盘计划的关键人物可能就是左慈。
就算吴良没有在这个时候来到晋阳城,左慈却是必定会到的,也必定会被张梁扣下助其探索那么地下秘境。
而历史上的左慈最终还是拥有了“尸解仙”的能力。
便说明就算吴良没有出现,左慈也照样用自己的方式反杀了张梁,以至于袁绍的羽檄送来之时,张梁已经没有机会再去查看羽檄的内容,更加无法执行袁绍的命令。
再加上这个时代通信不便,使者一来一回送信不知道又要过去多久,一不小心便会错过行动的时机。
如此便又等于给了曹老板迎接献帝的机会。
“看来这是天时不在袁绍啊……”
想到这些,吴良心中不由叹道。
而与此同时,吴良也开始怀疑起张梁在袁绍麾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来。
特种部队的头目?
专门替袁绍做脏事的锦衣卫?
根据羽檄中的内容分析,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张梁死前曾对吴良说过:“张某好不容易才走到了今天,这一路的艰辛无人知晓……张某的一切皆来之不易,还有许多宏大的志向没有实现,张某绝不能死在此处……”
吴良比任何人都明白。
似张梁这种身份背景的人,在这个上升空间完全被士族垄断的时代究竟有多难,而他之所以能够进入被诸多士族豪门附庸的袁绍的视线,不用些非常手段,不展现出那些士族豪门子弟无法替代的作用,恐怕是不可能实现的。
再加上张梁在晋阳城内展现出来的手段,亦可看出他的部分性格,他绝对不是个软弱之人。
“有才贤弟,这羽檄中的内容该不会与我有关吧?”
见吴良看着自己,脸上的表情几经转换,左慈心中越发没底,忍不住开口问道。
“怎么会呢。”
吴良回过神来,将简牍卷起收入怀中,接着又从张梁的书案中找出一卷张梁亲笔所写的简牍,这才笑呵呵的对左慈说道,“只是还要劳烦元放兄模仿张梁的字迹写下一封回执,好教那两名使者回去交差。”
“这……有才贤弟,你看我这手,如今写字都难……”
左慈一脸为难,晃了晃断骨处已经被绑上了竹板固定的双臂。
吴良却无所谓的笑道:“正因如此,只要那两名使者回去如实相告,字迹就算不像亦不会引起怀疑。”
第六百一十七章 袁绍的政治智慧(4000)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
大明之雄霸海外、
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
新明时代、
旺夫农家女、
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
皇权、
血色民国,血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