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56章 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大汉朝过去两百

第56章 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大汉朝过去两百

    蔡邕提的这个问题,李素从穿越之初就一直在准备答案,只是三个月来,从没有人像蔡邕这么详细问过他:
    你究竟读过哪些书?专精哪些学问?
    刘备,刘焉,刘虞,都关心过李素的才华来源。但他们不是文士,不会问太细,每次都被李素稍微信手拈来几个来源,就搪塞过去了。
    这一次,必须认真回答,正好把自己的师承出身彻底编细腻了。
    李素正色拱手,肃然回答:“素出身贫寒,七八岁有志于学,跟随中山郡督邮书掾胡茂,只是没有师生之名。因所学唯以致用,故无暇修诗、礼、乐,其余数经,也不过观其大略,粗通其意,不求甚解。
    故而,我也算‘以吏为师’,明韩非,通算学,知钱粮。至于纵横之术,接触不过数月,乃是进京之后,得太常、宗伯提携,有暇借阅兰台典籍,并赏学苏武、班超、仪、秦等先贤话术,偶有一得,用于劝谕羌渠单于。”
    李素一番话,首先点明自己是绝对的“学以致用”,学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堵死对方跟他聊礼乐诗经的可能性。
    另外,他也给自己的政治实干能力之强,找到了一个借口——老子学的是韩非子,是法家,所以通晓法术势,知道政治斗争的实用哲学。
    百代皆行秦政制,汉朝虽然明面上独尊儒术了,其实还是儒表法里,法家的统治手腕哪个皇帝舍得忍住不用?只是学韩非的人不敢明说罢了。
    但蔡邕如今在野,官场上也威胁不到李素,大家关起门来这么说,正好堵住蔡邕更多不着调问东问西的可能性。
    果然,蔡邕闻言只是微微变色,顾雍却已经有些沉不住气了:“你……你竟然修韩非邪术?”
    李素傲然道:“天下太平,当以儒术牧民。天下大争,贼寇四起,则以法术强兵灭敌,此自然之理也——我以蔡公为明理君子、不屑背后议人,才推心置腹,顾兄莫非想告发于我?”
    他也是笃定了顾雍这人不会搬弄是非,从不背后说人坏话。这个人设顾雍是要立一辈子的,不能跟人玩阴的,一旦玩一次,他一辈子名声卖点就立不住了。
    这也是顾雍为什么会宁可请个保镖、然后明车明马跟李素理论,也不能直接偷偷摸摸打闷棍。相对来说,这样明着来的家伙,哪怕暂时跟你有冲突,也是好对付的,阴的人才可怕。
    蔡邕太了解自己的得意门生了,让顾雍搬弄是非,那是有损顾雍人品的事情。但是听到别人说与自己三观不符的东西又不深究,也不符合顾雍的理念。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顾雍赶开,别让他听见这些让人两难的交谈。
    蔡邕便轻咳一声:“元叹,何必如此失惊,为师不也看过《韩非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问无正邪,觉得不对的,心存警惕、学而不用便是了——你带着从人出去逛逛吧,我与李别驾的交谈,你不宜听取。”
    这是以正道应正道,既然顾雍正大光明,赶他走也要正大光明说出来。
    顾雍果然没有质疑,对蔡邕拱手行礼,然后一声不吭乖乖退下了。
    蔡邕对李素的称呼,已经变成了“李别驾”。这是以他将来跟着刘虞到幽州上任后,可以得到的表奏官职,预支称呼了,显然是表示对李素的看好。
    顾雍走后,蔡邕想了想,拍了拍手,招呼女儿吩咐了几句,然后蔡琰便入内取了几卷手稿,摆在面前的琴台上。
    蔡邕指着说:“这便是我近年来在吴郡设馆,闭门著述所得,这里只是其中一部分。李别驾既有刻印之力,不妨一观,觉得可以宣化天下,誊抄一份拿去便是,若是觉得不值一哂,就留下。”
    双方聊到这个份上,蔡邕也不敢再轻视李素,毕竟是马上就要实授六百石的有功说客,而且蔡邕心中也未必不想让自己这些年的文章能够刻印传世。
    对于华夏古代文人而言,让自己的著作名留青史,这个诱惑力太大了。
    哪怕是不爱钱财不爱官位的人,面对这么好的条件,也只能徒然叹息一声:这谁顶得住啊!
    而且李素说刻印十金的书去低价传播,是还他冒名之过,蔡邕从头到尾没有言利,既得了名留青史,又不伤清高。
    李素一边装模作样看蔡邕的文章,蔡邕也有一搭没一搭跟李素聊些学问上的事情。
    蔡邕以才学广博著称,属于学有余力什么都懂点。
    既然李素一开始就堵死了话题,说不懂诗经礼乐,蔡邕也就完全避开那三经不问,只跟李素聊《韩非子》的法术势,以及对历史的感悟理解、心得总结。
    “这蔡邕倒不是个喜欢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可能是学问多了,不屑于此吧,人品倒还可以。”李素心中暗忖。
    “这李伯雅虽然年少,文辞粗鄙,不过见识倒是不凡。对史事兴替教训的解读,着实有洞见,果然是个专注实用之才。”蔡邕也渐渐留下这样的印象。
    当然蔡邕也谈不上多看好李素,因为他已经判断出李素跟他不是一路人,追求不同。
    两人相谈大约一刻钟,李素也把蔡邕近年来的新作文章大致浏览过一遍,随后叹息着放在一边。
    蔡邕见状,微微有些不喜:“莫非李别驾以为蔡某这些文章,不值得流传于世?”
    李素摇摇头:“文笔华美,辞藻不凡,于洞悉君子、明心见性亦大有裨益,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若是太平年代,这些文章自然可以牧民养性,于此将乱之世,却与天下无益。当今天下,雕印之法初创,可以传播的著述数量有限。文人要为天下人谋利,哪怕是著述帝王之术,尚且不足,唯有圣人之术,方才配被传播天下。”
    蔡邕肃然一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言倒是精微奥义,颇得我心,若非早知李别驾有说服单于之能,是身负朝廷使命的君子,换别人作此大言,蔡某早已逐客了。那你倒是说说,何等著述才能入你法眼?圣人之术,不嫌口气太大了么。”
    李素双手一摊,折了院中一根柳枝,蘸着池水在旁边地上随便划了几道:“很简单,蔡公,您的文章虽然当世知名,但恐怕也不敢说天下第一吧?我列你为当世前三,你以为是否公允?”
    蔡邕正色回答:“能列入天下前三,已经是过誉了,茂安公、子干兄,才学文章皆不在我之下。其余当世大贤,一时不能尽举。”
    李素:“那便好,可你纵然是文章天下第一,也不过是这二三十年里,整个天下的第一,这样的人,全天下每隔几十年总会有一个的,死了旧的第一定然又有新的第一顶上来,又有什么稀罕?
    圣人之术,必须是普天之下,若无其人则阙。如孔孟定百世之治道,而后三百余年,方有公孙弘、董仲舒为武帝所用,补孔孟不能为当时之世所用的弊困,解天下正统之困局。
    董仲舒而后,至今又已三百年。当初公孙弘、董仲舒迎合武帝、牵强那些天人感应、灾异谶纬之术,伪托成孔孟之道,如今已成尾大不掉、反噬汉室之物。如同手执利刃,授人以柄,不足以再回答‘大汉为何配享万万世之天下,刘姓为何配做万万世之天子’。
    我也曾钻研董仲舒窃韩商而伪称孔孟之术,却为此后三百年,天下居然再无一人能与时俱进,再次改良圣人术,而为天下读书人惋惜——所以,蔡公请勿动怒,我不是针对您。”
    是过去三百年整个天下的读书人,在更新统治哲学底层理论方面,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文化建树当今天下第一又如何?谁说天下第一就不能是废物了?
    在圣人这种几百年一出的存在面前,每一个时间段的天下第一,也能是废物。
    无非是这个时代文化人水平普遍都烂,矮个里拔高个,相对最高的那个总能做天下第一的。
    蔡邕听李素说到这儿,几乎要被李素的狂妄震惊到目瞪口呆。
    “李别驾出此惊世大言,莫非以为你自己能当全天下三百年一出的圣人?呵,请试言之!”蔡邕已经到了看热闹的心态,反而不想戳穿对方了,给了李素一个解释的机会。
    李素用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孟子姿态,当仁不让地说:
    “好,我便先说说我对公孙弘、董仲舒当年提出‘天人感应’、‘灾异应对’之说的真实原因、以及此论为何随着时移世易而不再适用、弊端重重亟待修改,阐明一二。蔡公若是觉得我所言无理,可以随时反驳。”
    随后,李素便娓娓说出一番宏论。
    没办法,他上辈子读外交学院的时候,有一门必修课,就是研究“古往今来一切朝代和国家,他们凭什么统治人民,他的正统性,或者说合法性来源是什么”。
    因为不修这门课,你就没法在驳斥不怀好意的记者提问时,言之凿凿活用一切“自古以来”的论据了。
    只可惜,上辈子李素没本事当外交发言人,这门课学到的东西,也被当成屠龙之技雪藏多年,当谈判专家时也一直用不上。
    今天却要沦落到来帮忙论证“姓刘的凭什么做万万世江山”这种粗鄙而毫无技术含量的问题,为他自己谋取一笔暴利了。
    不过,说归说,他就算说了,也不一定能改变历史进程,最终决定天下归属的终究是武力,圣人这种东西,终究只是牧化人心向背用的。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大明之雄霸海外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新明时代旺夫农家女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皇权血色民国,血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