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买宋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丰富多彩的吃食(三)

第二百八十二章 丰富多彩的吃食(三)

    的确,宋代制糖影响了大食和南海诸国,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得到了发展。
    有学者在论述我国古代蔗糖工业的发展时讲到了宋代的制糖,指出宋供采取轧蔗取汁的方法,用巨石碾或舂蔗取汁。
    然后有浓缩、煎熬过程,把蔗汁直接放进锅内煎熬,再去蜜凝结,把煎熬的糖水让其自行凝结,凝结后加以过滤,曝之烈日才能完全凝结。
    以及日本学者加藤繁在《中国甘蔗和砂糖的起源》一文中指出,甘蔗在唐宋之际除江西、湖广、江苏、安徽外,四川、福建也有栽培。
    宋代福建开始制造砂糖,而四川、福建、两浙、广东生产糖霜,四川开始制造石蜜。
    宋代砂糖的制造已广为推行,其制造技术也已有进步。
    糖霜在四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制造,其中以四川遂宁所产最为精美。
    而且四川茶的产量高于东南,但“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顶,土人亦珍之”。
    像是蔡襄《茶录》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
    宋代白糖已在各地广为制造,进而在四川和其他地方也有糖霜的制造。
    各个地方的砂糖产量虽然不知其详,但大体而言,出产精美的砂糖的地方产量最多,因而可以把四川、福建、广东等地视为砂糖出产最多的地方,以栽培甘蔗、制造砂糖作为农家副业的地方也不在少数。
    在盛产砂糖的地方,它已经成为专门的职业,在遂宁等地,以制造糖霜为业的糖霜户已多达几百户。
    宋时已出现所谓“戏剧糖果”,有行娇惜、糖宜娘、打秋千等名目。
    在临安“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有麻糖、锤子糖、鼓儿饧等名目。
    宋代的调味品品类繁多,甚至包括一些药物。
    除酱油和味精外,已与今人差别不大。
    如江南、福建一带,“食红糟,蔬菜鱼肉,率以拌和,更不食醋”,与今福建菜的风味相同。
    对穷乡僻壤的农民而言,调味品也是十分难得的。有的“荷薪刍入城市”,换得几十文钱,“买葱茹盐醯,老稚以为甘美”,有的甚至“经年不食盐者”。
    此外就是饮食业的兴旺。
    要知道自秦汉隋唐,历来多少酒席似乎都是家宴。
    而且我们这个民族即便一直到盛唐都有宵禁呀,只有在元宵节才偶尔开禁三晚。
    而在隋炀帝的大业年间曾有一次开禁了半个月之多,更是传为佳话。
    农业社会晚上有了活动一般干什么呢,就花在饮食上了,喝酒取乐看灯吧。
    宵禁完全解除那还要到北宋初年,于是,餐饮业起了结构性地变化。
    像是由两餐变为三餐。
    因为古时中国人基本上只有两餐:晌午一餐,傍晚一餐。
    基本对应农耕的开工和收工的时间。
    如果军人行军么,也是在两顿饭之间的六七个小时内一口气进行的。
    所以往往可以走很远的路,日落了就安排岗哨休息了。
    但到了北宋初年,随着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间生活一下就变成了课题。
    于是很多人养成了入夜后再吃一顿饭的习惯。
    注意,那个时候的三餐时间仍然和现今的并不一致。
    我们现在的朝九晚五学的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率先定出的标准,慢慢影响了世界各个地方,当然,也有例外。
    还有就是酒楼的出现,因为唐朝人如果夜游就面临着必须在外过夜的安排,而宋朝的老百姓晚上吃完了饭仍旧可以从容回家,所以不需要在外过夜。
    因此夜间的餐饮业就蓬勃发展了起来,像东京梦梁录中记载:开封各处都有酒肆,门前扎着欢楼,换楼内走廊歌女们等待召唤的地方,通常她们浓妆艳抹,随时随地等待为赴酒席的宾客表演歌舞。
    酒楼上看去“仿佛神仙”。
    几百年的私人宴会给了酒楼题材,看看那些官宦大家的家厨如何流落到社会上来的就知道了。
    可惜,很少有这方面的记载保留下来,因此厨师的来源不可考。
    至于酒楼内的生意模式的话,把当时的酒楼对比现在的酒楼会发现好多地方不一致。
    首先,没有外菜莫入这一说,实际上,大酒楼的老板可能只是这个酒楼的房东。
    比如施恩,蒋门神,有无数的酒保、茶博士、经纪人穿插其间,兜售自己的点心、小菜。
    樊楼就是非常贴近市井的一家,它出现在水浒传和梦梁录中。
    三言两拍也没有少了它的身影,有一则故事讲了男女二人普通市民间的一次自由恋爱,那个男公民就是樊楼中的一个酒保,和哥哥一起在樊楼中兜售酒类的。
    梦梁录记载:到了宋朝,城市的小资们已经几乎不开火仓了。
    吃饭基本都在外面搞定,而外面的小吃也确实好吃、品种丰富多样。
    的确,酒楼是个奢华的地方,他们争相使用奢华的器具。
    一般坐下后会上来筷碟,这些用具基本上都是银器。
    再点几道菜,也是银盆端来。要酒么,银壶暖了上的。
    要知道,宋朝我们还没有开始普及白酒,大家基本上还在喝黄酒。
    宋人喜欢酒烫热了上,上来的酒冷了怎么办,没事,有几个嫂嫂在那里开一个碳炉专管温酒。
    这个碳炉就和马路上新疆羊肉串的那个格局相仿佛。
    烫酒的嫂嫂有个专门的名称“焌糟”,是当时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
    那些银盘子的价格不菲,但是酒楼对顾客却非常放心,给足面子。
    甚至你不想下馆子,想在家里请客,向酒楼定了酒菜,他们也一样拿了银器盛了菜式上门。
    到第二天才叫伙计上门收回。
    还有就是下酒的菜,因为喝的酒有了,下酒菜是啥呢,宋菜的菜谱太多了,抄不完的。
    往往一个酒席一个人会有机会吃到四十几道菜。
    梦梁录等书中就有几则,包括高宗和秦桧的宴席的菜单。
    射雕英雄传中的鸳鸯五珍脍的大名也赫然在焉。
    看来金庸大概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借射雕的洪七公偷偷跑去南宋皇宫偷吃解馋。
    民间下酒用什么呢,大家如果有兴趣去翻话本小说,就可以发现许多,比如像传统相声里的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卖油去花魁娘子家里等花魁娘子回来,老鸨就摆酒款待他。
    先是吃了一通果子按酒,注意,果子并非水果。
    这个词汇在日本还用,就是一系列点心。
    比如铜锣烧、麻薯这些,然后入夜又用暖锅下酒。
    暖锅就是小火锅,估计就是个小沙锅,用点木炭加热放些肉菜,也可以按酒。
    极端的例子来了,四川举子俞某千里迢迢赶到杭州来考试,却没有中第。
    根本没有钱回四川,于是准备吃一顿好的跳西湖自尽。
    因此是关照小二管好的只管上,结果酒保将各色时鲜水果海鲜只管上来,他就从晌午一直吃到傍晚。
    结账居然要五两银子,等值相当于一个人吃掉近两千块钱哈,真的还是挺厉害的。
    同时那里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作为一个两宋的都城的小市民,你会有一个绰号:笼袖骄民。
    是两宋的用语,但是意思即便现在也是一望而知。
    身为两宋的城市居民,简直是人间一大幸事。
    刮风下雨政府大户都有散发救济,往往到了年底朝廷突然会免除你的房租。
    宋史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开封的皇宫想扩张,于是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协商。
    但是那边的居民都不愿意搬走,于是北宋的开封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
    相当于当年节度使的府第而已。
    幸福的小市民们几百年地沉浸在他们的幸福中。
    所以反过来说,两宋灭亡的时候口传身述的民间文学也特别多吧。
    历代仿佛都没有和两宋堪比的小市民比例,所以其他的朝代结束之前的流民起义也最多。
    一个被贫穷化了的社会对改朝换代似乎不觉得痛苦,两宋不是。
    抱歉,有些扯远了,不过说的是事实,当时幸福的小市民们的确是不开火仓的,两餐三点都在外面解决。
    所以大家看看清明上河图,在熙熙攘攘的市口中,总有一些人悠闲自得,驻足观看。
    他们就是城市的小市民,在观看自己的家门口又出了什么新鲜事。
    宋代的饮食业是与商品经济,特别是大城市同步发展的。
    在北宋後期的开封城中,“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夜市中出售各种糕饼、果品、肉食、羹汤等,还有“提瓶卖茶者”。
    “每日交五更”,瓠羹店“间有灌肺及炒肺,酒店多点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
    开封的饮食业大致包括酒楼、食店、饼店和茶肆。
    茶肆按其规模亦可分为数等,分别是大茶坊、人情茶肆、花茶坊、普通茶坊。
    食店的饮食风格和菜系可分为分为羊饭店、南食店、素食店、莱面店、衢州饭店等。“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
    开封有很多著名的酒楼食店,如白矾楼後改名丰乐楼,在宋徽宗宣和时“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寺院的素斋也成为饮食业的一种。
    著名的相国寺内,“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辨”。
    南宋临安的饮食业包括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
    从酒店经营的规模和项目看,临安酒肆又可分为以下数等:第一等为正店,第二等为脚店,或称分茶酒店,第三等为拍户酒店,是小型的零卖酒店,第四等为沿街串巷流动叫卖的小贩。
    点心店可分为荤素从食店、素点心从食店、馒头店、粉食店数种。
    其名店如有杂货场前甘豆汤、戈家蜜枣儿、官巷口光家羹、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五间楼前周五郎蜜煎铺、太平坊大街东南角虾蟆眼酒店、朝天门里朱家元子糖蜜糕铺、和乐楼、熙春楼等。
    临安饮食业往往仿效北宋开封风尚,也有早市和夜市,而水产品菜肴尤为丰富。
    酒楼中各种山珍海味,“凡下酒羹汤,任意索唤,虽十客各欲一味,亦自不妨。
    过卖铛头记忆数十百品,不劳再四,传喝如流,便即制造供应,不许小有违误。
    酒未至,则先设看菜数碟,及举杯则又换细菜,如此屡易,愈出愈奇”。
    当地“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於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
    宋代饮食业当然也呈现阶级差别。
    如临安城中“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食粗饱,往而市之矣”。
    另有生产团子、馒头、灌肺之类的“作坊”,“或有贫而愿者,凡货物盘架之类,一切取办於作坊,至晚始以所直偿之。虽无分文之储,亦可糊口”。
    城市中沿街叫卖吃食的小贩甚多。
    开封的“後街或闲空处团转盖屋,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小民居止,每日卖蒸梨枣、黄糕糜、宿蒸饼、发牙豆之类”。
    “番阳城中,民张二以卖粥为业”。
    “福州城西居民游氏家素贫,仅能启小茶肆,食常不足”。
    “饶州市贩细民鲁四公煮猪羊血为羹,售人,以养妻、子,日所得不能过二百钱”。
    在小市镇和交通要冲也有饮食业。
    如“韩洙者,州人,流离南来,寓家信州弋阳县大郴村”,“地名荆山,开酒肆及客邸。
    乾道七年季冬,南方举人赴省试,来往甚盛”。当时村市市邸店往往兼营饮食,“浦城永丰境上村民作旅店,有严州客人赍丝绢一担来,僦房安泊”。
    夫妇“即醉以酒”,图财害命。“德兴南市乡民汪一启酒肆於村中”,这又是单一的乡村酒店。
    陆游诗有“三更投小市,买酒慰羁旅”,“牛饮桥头小市东,店门系马一樽同”,“陌上歌呼簪稻穗,桥边灯火买官醅”,“草市沽寒酒”,“饥从野店烹葵饭”,“小市疏灯有酒垆”等句,都是描写草市和小市的饮食业。
    也由此可见,宋朝饮食之丰富多彩。
    ……
    ……
    ……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大明之雄霸海外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新明时代旺夫农家女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皇权血色民国,血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