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七章 方案

第一百零七章 方案

    上午,小雪,军校某教室里,学生们围在长长的沙盘四周,研究着战略。
    沙盘上展示的是太上山脉形势,其中包括各条主要山陉,连同沿途主要关隘、城池、地形,十分详细。
    今日的研究课题,为“河东之役”。
    河东地区,顾名思义,为“黄河以东地区”,位置在黄河中游那南北走向河段的东边。
    大体上为汉时河东郡地界,与关中地区隔河对望,即后世的山西地区。
    而河东地区的要地并州晋阳,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齐国只剩河东地区以及北部的代、朔之地,如何将其彻底消灭、拿下晋阳,是楚国接下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却因为地理因素,有些麻烦。
    河北之役结束已有一年多,朝廷算是初步控制了这片富饶、辽阔的地区,但是要进攻河北以西的河东地区,必须翻越太行山。
    太行山脉为南北走向,如同一堵高墙,把河东与河北分开,大军要翻越太行山往来东西,就只能走其中数条山陉。
    这些山陉已存在很多年,是现成的道路,但因为地势原因,大队兵马作战时施展不开。
    现在,齐军在各条山陉都设置了重重障碍,想要突破并非易事,万一楚军堵在其中一截,进退不得,很容易被人拦腰截断。
    即便最后突破其中一条或者数条山陉,进入河东地区,但军队后续的粮草运输,消耗可不小,因为只能靠人力、畜力走山路输送粮草。
    退守河东的齐军,已经退无可退,晋阳又是高氏霸府所在,精兵云集之处,若翻山而来的楚军顿兵于坚城之下,跨越太行山的粮道,负担很大。
    且河东之役一旦开始,已经和齐国握手言和的周国,不会作壁上观,定然全力支援齐国,与楚国开战。
    届时交战的战场,未必局限于河东。
    河东之役,关系到天下局势,必然变成三国之间的大决战。
    那么,河东之役该怎么打呢?
    虽然军校的学生们没有决策权,但不妨碍他们设身处地来考虑这个问题,即便现在不过是纸上谈兵,也得谈一谈。
    前来军校视察的李笠,和陪同将领一道,听着学生们的讨论。
    因为准备充分,学生们的发言比较精炼,拟定采取的战略,基本上都是着眼于楚军和齐、周联军交手。
    所以,总的战略相差不大,主要是围河东打援,即佯攻齐之河东地区,实际上对付周军主力。
    道理和破城先打援差不多,齐军已元气大伤,守着河东不敢出来,如同城池守军。
    而能够野战的援军,自然是周军,楚军只要击败周军,齐军没有救援,自然就好对付了。
    具体实行起来,细节上的区别,在于打周军主力的预设战场在哪里。
    方案一,预设战场在周国洛州地区(洛阳附近)。
    先佯攻河东,迫使齐国向周国求援,如此一来,一部分周军会入并州地区“协防”。
    此举必然导致楚、周之间战争爆发,对方的洛州驻军不太可能主动出击,那么,楚军就主动进攻。
    在洛州,以及西面的陕州,接连与周军决战,消耗其兵力,使其无力增援齐国。
    方案二,预设战场在河东并州某地。
    官军主力翻越太行山,攻入并州地区,围困晋阳,等周军赶来,与其决战。
    击败外援,再取晋阳,全据河东之地,再挥师北上,取代、朔地区。
    周国不会干看着,还会调集大军反扑,那么,再决战即可。
    此外,又有想法不同的方案:
    官军主力,聚集大量马匹,出居庸关,从已经拿下的北燕州,绕到齐国恒州。
    攻入代、朔地区,自北向南进攻晋阳,而不是从东面横跨太行山。
    官军在并州地区,和齐军、周军对峙,然后原路撤退。
    如此来,进入并州地区的周军,会不会来个“反客为主”呢?
    这个方案有意思,目的并不是决战,而是挑动周、齐两国内讧,虽然两国未必因此翻脸,但几率还是有的。
    如果第一次不行,那就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如同典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样,搞不好由此创造出机会也说不一定。
    当然,若执行这个方案,风险是有的:
    走北境入代、朔,然后南下袭扰并州,侧翼甚至后路会暴露给草原方向,一旦被突厥抄后路,可不妙。
    不过,考虑到突厥去年袭击幽州西北境时,很快就吓跑了,或许,接下来几年,对方都不太可能关注代、朔、恒州地区局势,反应会迟钝一些。
    李笠琢磨着这个方案,发现不少隐患。
    该方案的行军路线,其实是沿着?水往上游走。
    ?水,《水经注》有记载,按照现在的地理名词来描述其走向,是源自朔州地区,然后往西北流,过恒州南境,入北燕州。
    北燕州在居庸关以西、太行山/燕山山脉西北麓,?水过北燕州治所怀戎后,折向东南。
    穿越群山,进入幽州西北境,往东南流淌,过蓟城西南,继续往东南走,最后注入大海。
    所以,从北部进入并州地区的这个方案,行军路线就是沿着?水河道往上游走,沿途是有现成道路的。
    但是,?水在雨季经常发大水,越到下游越明显,一场急雨之后,河面可以瞬间变宽。
    变宽的河面,未必把道路淹没,但许多地形狭长的路段,兵马恐怕就施展不开。
    而且,从北燕州沿着?水西行,行进方向,与北境长城走向相同(在长城内侧),所以,楚军这一路过去,会享受沿途齐军“不间断烽火示警”的待遇。
    奇袭是肯定不行的,正如学生们分析的那样,一路过来,侧翼很容易受威胁,发难的或许是突厥人或许是齐国的长城驻屯军。
    一旦前进道路受阻,孤悬在外的军队,后路时刻会被切断,这对于将士们的心态,影响很大。
    但是,对齐国的震撼,也不小。
    对方丢了河北,随后的反击也伤亡惨重,大将折了不少,能够野战的军团恐怕不多了。
    最主要的是皇帝无能,身边还有一群小人,值此家国危急存亡之际,这少帝根本就不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那么,当楚军忽然走北道扑来,这齐国君臣应对起来,怕不是手忙假乱,本来不该出的破绽,搞不好还真就出了。
    一旦请周军“助战”,相互间的提防,或许会擦碰出“火花”也说不定。
    按照后世的话来说,楚军如此策略,就像是泼皮上门找店家收保护费,身上浇汽油,拿着打火机(可不能点着火),放话说今日要么我拿钱走,要么你帮我收尸。
    比的,就是谁胆大。
    李笠再次看向沙盘,看着代、朔地区,陷入沉思。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大明之雄霸海外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新明时代旺夫农家女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皇权血色民国,血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