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抗清 第232章 是坏事也是好事

第232章 是坏事也是好事

    事情办错了不要紧,只要还有弥补的机会就行。
    人死不能复生。
    又不能真让汪士荣就这么去“告发”自己,导致荆州同昆明关系破裂,那王五只能使出杀手锏——抢占道德制高点。
    或者说站在道德制高点要挟汪士荣配合。
    他知道汪士荣一定会配合。
    原因无它,这位汪先生是对吴三桂忠心耿耿,但同样也是吴三桂麾下三大谋士中最铁杆反清的那一位。
    其之所以同方光琛、刘玄初被清廷大肆抹去生平事迹,甚至被后世文人编排为被汉奸周培公骂死的小丑,不过是因为吴三桂败了。
    成王败寇而矣。
    而且其本人命运也有点悲剧。
    起兵之初作为吴三桂特使前往西北被王辅臣这个二五仔给坑了,根本没有发挥空间。
    不然,作为替吴三桂主持西北大局的重要人物,将来于吴周王朝至少也是个朱升、刘基的角色。
    封公封侯的人物。
    从汪士荣个人角度来看,其之所以不断劝说吴三桂反清,并为之出谋划策,也是想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属于他的浓墨一笔。
    这是有才能的人天性。
    大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意思。
    如果吴三桂不反,等待吴周集团的必然是削藩。
    吴三桂可能去辽东做個富家翁就此终老,其麾下这帮谋臣武将恐怕就没几个能善终的了。
    削藩就是夺兵。
    没了兵权,平西藩的既得利益集团就是清廷眼中的待宰羔羊。
    因为他们在云南这些年太肥了。
    何况这帮人在清廷眼中本就都是一帮反复之徒。
    依清廷的德性,吴三桂一旦交出兵权愿意撤藩,其部下十个得死九个。
    所以不管是为中国还是为个人,都注定这个投靠吴三桂才几年的关西才子只能拼命推动吴周集团起兵反清。
    如此,不仅能真正出人头地,也能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更大。
    如果说三大谋士中,方光琛如果立场偏左,刘玄初立场偏中,那汪士荣就是典型偏右。
    极端派的那位。
    吴三桂能将汪士荣派到荆州,本身就说明这位谋士的政治立场。
    否则大可派刘玄初过来。
    毕竟刘玄初与王五之前在夔东有过接触,也有过一次短暂的合作。
    既然是吴周集团的铁杆反清派,汪士荣必然希望吴三桂早日起兵北上。
    越早越好。
    如此,王五只需要占住大义,拿捏住汪士荣的“软肋”,就能迫使汪士荣无条件配合。
    只要汪士荣肯配合,那对于日后吴三桂死后的吴周政治格局就将起到重要作用。
    吴应熊和嫡子吴世霖是必须要死的。
    鳌拜不杀,康熙不杀,王五也要杀。
    既然吴三桂另一个儿子吴应麟因为过继给伯父为嗣失去本宗继承权,那作为吴周集团事实上的唯一继承人,也是吴三桂唯一孙子的吴世璠,真就是奇货可居。
    可以说,谁能拥有吴世璠,谁就能拥有整个吴周集团。
    这一点,吴世璠的岳父郭壮图已经完美演绎。
    此人于吴周集团并不出色,一直处于二线,就因为成了吴世璠的岳父瞬间成为吴三桂死后吴周集团头号人物。
    吴国贵、胡国柱、王屏藩、马宝等前线大将无一能制。
    方光琛、夏国相等也无法压制。
    可惜愚蠢贪财的郭壮图却将还有一口气的吴周集团彻底葬送。
    死前恐怕后悔没有采纳吴国贵意见抛弃一切盆盆罐罐,全力渡江直取燕京的战略吧。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造反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造反。
    王五要做的就是成为类似郭壮图的角色,进而通过对吴世璠的控制来改变历史。
    亦或争取能分到吴三桂死后最大的那块利益蛋糕。
    不需要嫁女,只需要成为这位吴周集团唯一继承人事实上的“养父”即可。
    前世历史,庶孙的回归让吴三桂再也不用担心断子绝孙,于是立即起兵北上。
    那么现在同样如此。
    汪士荣现在告诉吴三桂这个孙子未必是真,且他的小女婿有不可告人图谋,试问吴三桂还能起兵么!
    吴若不起兵,断掉对荆州的支援,甚至密令高大节等吴军将士诛杀自个女婿,反客为主占领荆州,那王五最好的结局就是同虎帅他们带着几千人继续流窜。
    从有根据地的正大光明之师再次沦为人人喊打的西山贼。
    道德制高点抢完,自然是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孰轻孰重,先生应当拎得清!庶孙身份的确不假,这一点王某可对天起誓!王某对王爷也绝对没有贰心,至于先生以为的图谋一说更是无从说起!若先生真想看到这大好河山彻底为满虏所有,华夏大地遍地腥膻,那先生自去便是!”
    “今抗清形势难得有起色,满洲八旗孱弱天下皆知,燕京又有鳌拜专权,八旗内部勾心斗角,小皇帝与鳌拜迟早反目王某已据荆襄,王爷现时起兵天下英雄必群起响应,大军北上势如破竹,沿途清军必定望风而降
    快则年底,迟则明年,大军饮马长江,挥师北上,直捣黄龙,光复中华,恢复社稷,王爷之名必然与汉之光武、明之洪武般为世人称颂,先生之大名亦将名垂千古、永留青史
    如此大好局面,先生忍心放弃!所谓时不我待,机不再来,错过此时,当为亲者痛、仇者快啊!”
    王五这番言论不得不说是情真意切,且桩桩都是事实。
    明眼人都看出满清现在正处于一个极度青黄不接的虚弱期,不趁清廷病要它命,难道等它喘过气来一一收拾不成!
    冷静下来的汪士荣意识到自己不管不顾就这么回昆明,那王爷起兵之事必凭添风波,弄不好还会因为“断子绝孙”的顾虑再也不提起兵之事。
    昆明不起兵,他汪士荣何去何从?
    难道真就做寻常师爷幕僚不成!
    眼下形势又是千载难逢,诚如眼前这位额驸所言只要王爷举旗,必然是数省响应,浩大声势,几乎没有任何阻力就能杀到长江边。
    一旦大军过江,江山必然易主!
    前有明太祖朱元璋再造中华,今便是平西王重铸华夏!
    错过,就真的错过了。
    只李恕、鲁虾等人之死若非眼前之人指示,其部属如何敢为!
    其目的又是什么?
    对吴三桂甚是忠心的汪士荣对此耿耿于怀,很自然的就想到王五肯定是想利用庶孙威胁王爷,又或扣着庶孙迫使王爷答应他什么。
    脑海中忽闪过一念头,不禁面色凝重冷冷说了一句:“莫非额驸是想利用庶孙逼迫王爷起兵之后,拥立襄阳那位韩王为帝?”
    嗯?
    王五没想到汪士荣的脑洞竟然这么大,且这个想法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很合理。
    不是想逼迫吴三桂拥立韩王复明,他指使手下杀掉护卫吴世璠的侍卫干什么?
    不就是想把人扣下用作同昆明谈判的筹码么!
    谋士的优点其实就在于推理。
    比普通人想的更多而矣。
    可惜,汪士荣想错了。
    他压根不知道对面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这个年轻人从来没指望用孙子挟迫爷爷干什么,也没想过让吴周集团拥立韩王,而是只想静静等侯爷爷死的那天好挟天子以令诸侯。
    别人,可能想不到这么远。
    王五却想了。
    他知道吴三桂活不了太久。
    也就十年左右。
    他还年轻,等得了。
    不过汪士荣这样想也好,因为王五很好化解他这个疑虑。
    很是平静的说道:“先生当知韩王曾当众说过,天下英雄只要能正衣冠、复燕京者即为社稷共主。”
    这话汪士荣听过,去年就听过。
    开始以为是谣言,后来经四川提督郑蛟麟证实确为明韩王宣称。
    昆明那边不少人便以此进言王爷即刻起兵以取得明朝“禅让”法统,只那时王爷诸多顾虑没有答应。
    且不少人认为困居山中的明朝残余势力很难再有影响。
    现在再看韩王宣言,倒是需要好生斟酌了。
    据汪士荣了解,王爷麾下支持复明的是二女婿胡国柱和大将王屏藩、马宝以及被王爷下放到曲靖当知府的刘玄初,其他人包括方光琛在内大多不支持复明。
    原因也没什么忌讳,就是王爷已经杀了一个明朝皇帝,总不能将来再杀一个吧。
    那名声得坏到什么程度。
    但要韩王愿让“法统”之事属实,也不食言,王爷起兵后只要好生利用这个“让统”,于招揽人心上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等之所以坚持抗清,不过是不愿为满洲奴,而非复明朝,要知道这明朝可是我们闯营一手推翻的。”
    王五这话带了点自嘲意味,也是忠贞营大部人坚持到现在的想法。
    也就是说其实忠贞营大部分人对于复明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
    起码,一半人并不在乎复不复明。
    可能虎帅他们是因“忠贞”二字愿意为明朝而殉。
    但那是复明无望产生的想法。
    复明要有望,明朝也真复起来,那明朝的君臣又如何回视崇祯自缢这段历史?
    谁又敢说明朝的新天子在将来不会清算忠贞营?
    王五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
    汪士荣是聪明人,肯定知道他的意思。
    历史注定王五不可能真心复明,现实对王五最大的支持者是吴三桂,而且他还是吴三桂的亲女婿,放眼天下最有可能推翻满清的也是吴三桂领导的吴周集团。
    所以,怎么看王五都不可能走到吴三桂的对立面。
    如此,怎么能说他对吴三桂有异心呢。
    李恕、鲁虾等人之死,只能是下面人擅为。
    “我这帮手下都是在夔东坚持多年的,不少都是父子兄弟死于清军之手,死于王爷手下的也不少”
    这番话是为瞎子万四乱来打的补丁。
    闯营和吴周阵营的血债,双方都是心中有数的。
    再是求同存异往前看,也无法避免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王五也承认这件事是他管教无方,自在山中率领军民突围以来,于部下管教这一块他确是有些不足。
    这也不能完全怪他。
    从巫山突出来到据荆襄都不到一年,这一年时间王五面临的是来自清军的不断压力,哪有时间让他整顿军队,治理地方。
    就跟当年李自成一样,中前期始终被明军压着打,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大肆裹挟百姓,以破坏的方式壮大自身,对于投军者好坏皆收,以致农民军的军纪不比明军差多少。
    部下不听招呼的也不是没有,闯营内部的火并都发生过好几次。
    等到好不容易稳定下来开始建设根据地时,又碰上了一片石之战。
    结果是一溃千里。
    襄阳这边事了回到荆州后,兵马整治肯定是重中之重。
    “下克上”以及擅自作为的事情,王五不能再允许发生了。
    认真权衡利弊后,汪士荣强迫自己必须接受事情,充当庶孙身份的见证人,也为李恕、鲁虾等人之死“背书”,但他却还是对王五说了一句:“额驸好自为之,但愿将来莫负王爷,须知多行不义必自毙!”
    王五能说什么,只能微微点头。
    事情虽然闹出风波,好在还是顺利解决。
    又请汪士荣全面主持南府政权建设事项,完全放权以换得这位汪先生能对自己少一些成见。
    待汪士荣走后,万四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嘟囔道:“将军,那个姓汪的怎么回事,好像对你不太客气的样子?”
    王五没好气的瞪了一眼万四:“谁让你把吴三桂的人杀掉的?”
    万四一脸不解:“不是说要把龟孙子扣下么,既然要扣人,肯定得把那帮人除掉啊。”
    “”
    王五无语,敢情手下是这么理解他的命令,无奈道:“以后没有我明确吩咐,不要自行其事。”
    这话让万四意识到什么,有些委屈道:“是我给将军添麻烦了么?”
    “刚才是,现在不是了,也算误打误着把汪士荣拉上我这条船。”
    王五摇了摇头,又看向一脸大胡子的万四:“等回到荆州以后你们都要给我读书认字,要不然今后我无人可用,也不敢把事情交给你们去做。”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大明之雄霸海外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新明时代旺夫农家女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皇权血色民国,血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