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1978合成系文豪 252.第251章 匕首和投枪

252.第251章 匕首和投枪

    第251章 匕首和投枪
    “作品能感动我,也一定能感动读者们。”江弦信心满满地对王卫国说。
    他迫不及待的想让这篇《人生》问世,当即拉着王卫国商量如何修改。
    两人深入交谈,谈王卫国的创作初衷,以及如何修改《人生》。
    王卫国的这部《人生》受到了柳青的启发,柳青是王卫国的“文学教父”,王卫国说自己在延安大学求学的时期,就非常崇拜柳青这个人,在学校图书馆把他的代表作《创业史》读了四遍。
    文中甚至直接引用了柳青那句最经典的名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江弦给王卫国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
    可以说,除去王卫国本人,江弦就是最熟悉《人生》这篇小说的人了。
    他一点点的给王卫国布置修改方案,王卫国认真的听着,这一谈,就谈到了深更半夜,王卫国却不觉得困,双目反而越听越亮。
    江弦海阔天空般给他讲许多独到的见解,那些给他提出的意见,每一条都能说到他心坎上,让他不得不信服。
    他甚至隐隐生出几分敬意。
    从《人生》的第二稿开始,江弦就像是一座灯塔,为他这艘夜航船指明了方向。
    他极其爱戴柳青,如果说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那江弦或许是他人生中的导师。
    他们都像指南针一样,为他的文学道路指引了方向。
    商谈好修稿方案,王卫国拿着稿子告辞回去改稿。
    江弦简单洗漱一番,把自己收拾利落,没急着睡觉,他披着外套坐在书桌前点上支烟。
    抽出一页稿纸,思忖几秒,握着笔,借着脑海中的余热,洋洋洒洒的一篇评论文章跃然纸上。
    英达这段时间全身心投入于了他的《我们九个人》话剧当中。
    话剧队在燕大很受欢迎,燕大的老师相当支持他们这个话剧队的活动。
    不仅组织安排了一场在学校礼堂的演出,还请他们话剧队选一出话剧,来参与今年的“五四”汇演。
    在英达看来,这出话剧自然得是他精心打磨的那部《我们九个人》。
    这出话剧自从问世以来,便受到了他们话剧队成员的一致好评。
    不过现在多了一个变数.
    梁左和王小平编排的《天下第一楼》,听说这部剧本还是出自江弦之手。
    英达一直没抽出时间去看这个剧本,但他内心有着自己的骄傲。
    除去那段岁月,可以说他几乎是在首都剧院里长大的。
    首都剧院是京城人艺演出的地方,是话剧艺术的最高殿堂。
    他很小的时候就看他爸登台演《雷雨》,要算起来,他这是话剧世家出身,自诩在话剧这方面是年轻一辈的翘楚。
    就算是江弦的剧本又如何?
    他写小说写得好不假,可话剧呢?
    他又没碰过话剧。
    就算被《剧本》发表,也不一定就是多上乘的作品,因为《剧本》偏爱现实主义作品。
    在英达看来,那些发在《剧本》上的现实主义作品早就过时了,观众们根本就不爱看。
    就算是坚持现实主义京城人艺,这几年上座率也是岌岌可危,对于那些个毫无创新的古板作品,观众并不买座,京城人艺很难搬出一部有影响的、立得住的,又体现出京城人艺实力和风范的大戏。
    不提这些,这里可是燕京大学,是新思潮最热烈的地方。
    想到这里,英达稍稍放下些心,又一头扎进排演的工作当中。
    日子渐渐后移,京城一点点的褪去寒冷,暑气初生。
    江弦又被梁左请来,观看《天下第一楼》的排演。
    “为了排好这个行当戏,我和王小平在全聚德体验了一个礼拜的生活。”梁左给江弦说。
    “是么?”
    江弦意外,“有什么体会么?”
    “有啊。”
    王小平给江弦说,他们本来构想的舞美中,舞台当中是放一个大酒缸,大厚板子放在缸上当饭桌。
    结果等他们切身了解了全聚德的店史以后,才感受到全聚德的气派。
    当年全聚德是老京城的四大饭庄之一,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去吃饭,舞台上弄一酒缸搭台当饭桌,显然不合适。
    于是又改成一张方茶几,一把靠背椅,一个凳子,中国最气派的“一桌二椅”。
    “行啊,够用心的。”江弦肯定说。
    他在教室里看了一遍他们的排演,都是一群没经验的学生,演的十分青涩,条件也很简陋,不过看得出他们都相当的用心。
    “最后这个对联怎么在舞台上表现,这个地方我觉得你们要好好想想。”
    《天下第一楼》最高妙的部分,就是结尾这一幅对联,就连曹禺和英若诚都说,这幅对联一下就把整台戏托起来了。
    梁左和王小平没有经验,一头雾水,觉得就那么摆在舞台上让观众看见不就行了,还要怎么表现?
    江弦笑了笑,道:“怎么表现这幅对联,我倒是有一个主意.”
    《琉璃月照铜钱街》的出版工作到了最后部分,书稿历经三审三校,书号也申请了下来,进展原本很顺利,不过却因为出版前的座谈会,惹来些麻烦。
    这事和《铜钱街》当中李兰德对于女性所表达的看法有关,李兰德在文中的形象刻薄而毒舌,关于女性的那些看法相当之犀利:
    “有脑子的人物都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
    “女人除了谈情说爱就不会干别的。”
    “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
    “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这些话语的出现,非常符合李兰德刻薄无情的形象,但却使得一部分女性读者,对这篇小说产生了极大的敌意。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复联的女作家对《铜钱街》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严厉批评。
    谁成想,会后这位女作家在京城复联主办的杂志《京城妇女》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铜钱街》中对女性的不友好言论进行了指责。
    《京城妇女》的发行量并不大,算是一部京城复联的内部刊物,这篇文章的出现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却在复联机关当中产生了极大反响。
    复联几名干部直接找上了作家出版社的门,把从维熙堵在了办公室里,从维熙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不得不先暂缓了《铜钱街》的出版,再想其他办法。
    江弦从从维熙那儿听来这件事,哭笑不得。
    他算是有点理解《黑神话》被冲的无奈了。不过他这个人,从不吃哑巴亏。
    他不喜欢风度翩翩、高风亮节的沉默。
    他喜欢鲁迅先生的做事风格,像个斗士一样,把文章化作投枪、石头。
    翻看了一遍《铜钱街》的稿子,整理过思路以后,坐在桌前,撰文一篇。
    署好姓名,将这篇文章寄给了国内第一本女性期刊
    ——《中国妇女》
    《中国妇女》具体刊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讲解方针、政策的文章,也有对医药卫生的介绍。
    期刊的编辑部成员不多,这天清早,编辑简少丽来到编辑部,喝了口热水,打了个哈欠,这才慢条斯理的开始今天的审稿工作。
    看过几封来稿以后,一封特殊的来信吸引了她的注意,来信者的姓名很特殊:
    许非。
    她依稀记得,自己似乎在哪里听说过这个名字,却记不大清楚。
    打开这篇稿子,扫了眼第一行:
    “论“铜钱街”对女性的批判!”
    简少丽精神一振。
    她是一名复联工作者,这段时日自然听说了《铜钱街》在复联引起的争议,这篇小说闹得沸沸扬扬。
    文章的作者许非,先是介绍了《铜钱街》这篇小说,又提了下这篇小说近期引起的争议。
    而后,他分别对《铜钱街》小说当中三个主要女性角色做了总结:
    “陈思太太,清醒理智的女人,在情感的风浪中掌控自我命运。
    戴夫人,没有自我的女人,最终只能走上感情的绝路。
    乡下女人,用单方面的全心付出,成全对方的理想。”
    许非认为,文章能反映社会中女性的处境和状态。
    三个女性角色,刚好是对现实中三类女性的总结。
    “在爱情中,女性往往因为过于感性而容易迷失自我,《铜钱街》深入剖析了爱情和女性在其中的角色。”
    “李兰德所批判厌恶的,是将自己看作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与其说他批判女性,不如说他传达出作者对女性的渴求与希望,理想化地塑造出能顶半边天的独立女性形象.”
    咝。
    简少丽渐渐看了进去。
    由于近些天复联内沸沸扬扬的争议,她作为一名进步女性,心底对《铜钱街》产生了抵触,觉得这是一篇很不友好的文章。
    而今看过这篇文章的解读,才发现真相并不是她听来的那样片面。
    在许非看来,江弦这篇小说,运用了西方女性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
    以批评的角度,来传达出他对女性的希望和愿景。
    简少丽作为一名编辑,从事文学工作,自然热爱阅读,对《铜钱街》的内容有印象。
    此刻听了许非的这一番分析,这才对这篇文章的内涵幡然醒悟过来。
    她接着往下看去,在结尾的部分,许非言辞犀利道:
    “封建陋习中裹着的小脚解开了,有些人却裹住了自己会思考的大脑。
    这些人画地为牢,她们的想象力在此时尤为跳跃、尤为超凡。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她们并没完全理解小说的内涵,没读懂这篇文章,只一味指责作者在文中暗喻对女性厌恶的思想,这是极端的片面与狭隘!是光天化日下对小说家赤裸裸的诽谤与污蔑!”
    文章写的不长,三千多字。
    简少丽了七八分钟便将其读完。
    她将这篇稿子放下,铺在桌面上,看着这页稿纸,只觉得好像有一把寒光烁烁的宝剑悬在自己面前,剑气滚滚,杀气腾腾。
    “原来这篇小说想表达的,是这样的内涵。”简少丽对之前自己对《铜钱街》的误解感到一阵羞愧。
    她自诩进步女性,怎么能听风就是雨,没有丝毫自己独立的判断。
    只是这篇文章能不能发呢?
    简少丽拿不定主意,给自己上面的编委递过去,编委看完以后,也不知道究竟应不应该刊发。
    想要找编辑部的主编拿个主意,主编又去开会,迟迟都没回来。
    到了下午,主编才回到编辑部,简少丽打了个招呼,把这篇文章给她拿过去,说明了自己的纠结和担忧。
    主编喝了口水,很快看过,两眼一亮,“发!”
    简少丽完全没预料到主编会这样的果决。
    听主编一解释,她才知道,今天的会议上,上级领导提起了《铜钱街》这篇小说。
    她说住院的宋先生写了封来信,她认为复联对江弦同志存在着某些误解。
    “写出《草房子》那样美丽文章的作家,一定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断不会侮辱女性,望能认真研究此事,不要失了公允。”
    这篇许非的评论,可谓正瞌睡着递来个枕头。
    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算是澄清了女同志们对《铜钱街》的一切误解,还能让那些个每天唯恐天下不乱的同志闭嘴。
    5月,《论“铜钱街”》在《中国妇女》刊发,先是在复联内部进行传阅,不久后,《文艺报》对这篇评论进行转载。
    《论“铜钱街”》进入大众视野。
    这篇评论从之前争议最大的角度解读了小说《铜钱街》,受到读者们的关注。
    当然,也有一小撮细心之人,回想起两年前《湖南日报》上一篇造成轰动的文章“个体经营的大门,该如何打开?”亦是署名许非。
    是重名还是同一人?
    根据《中国妇女》上对许非的介绍,只知道这是一名京城的投稿人。
    有人提出推断,许非或许是一名下乡知青,两年前在湖南下乡,如今回到京城,《中国妇女》这才会标明他的地址是京城。
    外界议论纷纷,《铜钱街》的出版总算是没了阻挠。
    在一个午后,江弦从作家出版社那儿,收到了《铜钱街》的样书。
    封面绘制着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显得那样皓白宁静。
    一旁写了“琉璃月照铜钱街”几个大字,还特地标注了“增补版”的字样。
    发表半年,终于出版!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绿春波(高干 替身情人 H)绝世小保安伪装兄妹(校园H)被我玩弄的家伙是个杀人如麻的疯批挤奶被养父撞破以后(产奶)nph小姨(1v1乱伦)公爵小姐(西幻 NP 高H)檐下雀(舅舅x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