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万历明君 204.第199章 各抒意见,清洌可鉴

204.第199章 各抒意见,清洌可鉴

    第199章 各抒意见,清洌可鉴
    不言自证地,在野党的存在价值,就是提出异议。
    不同的异议表明了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政治诉求、不同的阶级利益。
    所以,朱翊钧问出了一个直接的问题,眼前这些人,是想做度田清户的绊脚石,还是真的在就事论事,想与皇帝分一分公私?
    话音落后,驿站中一干朝臣学子神色各异。
    太监搬来椅子,让皇帝坐在堂屋正中,侍卫内臣环绕,随行的朝臣分列在几名学生两侧。
    一时没有多余的声音。
    礼部尚书汪宗伊站在皇帝西侧,欲言又止。
    皇帝的话问得太过粗糙,多少有失体统。
    若是学生们对度田之事有异见,那正应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不是将人逼到墙角,这样无论是对于舆论而言,还是具体处置,都是平添麻烦。
    反之,若是学生们对皇帝私产不满,那就更不适合当众谈论了——皇庄这事,皇帝从来都不占理,传开了,下不来台的还是皇帝。
    但既然问出口了,汪宗伊也不好多说什么了。
    张宏站在皇帝的身后,隐晦地打量着包括汪宗伊在内所有人的表情。
    对于他这个执掌司礼监八年的大太监而言,也到了思危思退的年纪了。
    尤其之后的新政一年比一年激烈,更需要他多听多看,谨防一着不慎,行差踏错。
    就像今日的学子闹事一样,乍一听没什么了不得,细看却又觉得无比晦涩。
    为首的赵南斗,其兄赵南星才在南郊祭天时致仕没多久。
    紧随其后的王象晋,其父王之垣还在皇帝跟前站着。
    其余学生也是各有跟脚。
    更别说何心隐其人。
    不仅与徐阶是老相识,还深得李贽、王世贞等人崇敬。
    如今的礼部侍郎何洛文在掌国子监时,也邀请过何心隐入京讲学。
    都察院的陈吾德、吏部的许孚远多在各种场合推崇何心隐。
    在朝在野,其人都极负声望。
    如今何心隐在差役们的眼皮子底下从容逃脱追索,其中有哪些人暗中放纵,还当真不好说。
    王之垣似乎感受到有目光在审视自己。
    他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颇为焦躁。
    皇帝这次出巡,本就是为度田清户表明态度,一路上强势非常,或杀或狱,从无留手——皇帝一再告诉他们这些近臣,度田就是要你死我活,决计没有客客气气的余地。
    偏偏自家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受了何心隐蛊惑,竟然被裹挟其中。
    这要是一个想不开,真对度田之事指手画脚,惹怒了皇帝……
    想到这里,王之垣不由捏了捏袖中的拳头,随时准备给可能出言不逊的儿子当头一拳。
    而今日之事的正主,也就是面对皇帝诘问的学子们,纷纷蠢蠢欲动。
    赵南斗与秦延谏对视一眼。
    后者一副刚硬耿直的神色,率先开口:“陛下,学生请奏对。”
    朱翊钧偏过头打量说话的学生。
    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二十出头的模样。
    这时候张宏凑到耳边,轻声道:“陛下,这是故太子太保秦国声之孙。”
    这就是各有跟脚的体现了,实在一言难尽。
    朱翊钧恍然,意味深长看着秦延谏:“原来是九转太保的子嗣,难怪拿皇庄外戚‘劝谏’朕,看来是继承了先祖遗志。”
    秦国声就是秦金,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一度有“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的美称。
    孝宗一朝留下的臣子,大多有着独特的风骨,秦金便是如此,出了名的敢爱犯上直言。
    此人不仅在大礼议一事中伏阙,更是在皇庄事上火力全开。
    永福长公主、定国公徐光祚、以及一干内臣,其田亩都以秦金力争而削减。
    甚至秦金还公然上奏,请求废弃皇庄,称皇庄乃是“剥民以益上”、“为厉于民”,语气严厉,几度让世宗皇帝勃然大怒,斥其目无君上。
    此后秦金虽然因世宗“嫌老”而致仕,但仍旧在民间屡屡撰文剖皇庄之弊。
    眼前这秦延谏,想必就是家学渊源了。
    秦延谏抿了抿嘴,没有反驳。
    他朝皇帝恭谨一拜:“陛下,革除皇庄乃先祖之志,固当承继。”
    朱翊钧闻言,不由笑了笑。
    这是在拿话点自己呢。
    秦延谏口中的先祖,除了秦金以外,也是在指他朱翊钧的先祖,也就是世宗嘉靖皇帝。
    当年秦金拿皇庄谏言的时候,世宗皇帝治国热情还未消退,挨骂之后气归气,倒是真的下诏整饬皇庄之弊。
    不仅命给事中夏言等清核皇庄田,同时还命户部尚书孙交造皇庄新册,额减于旧——自是,正德以来投献侵牟之地,颇有给还民者。
    甚至连皇庄这个名目都革除了,改称官地。
    换句话说,如今在法理上,皇庄这个称谓是不合法的,应该叫官地,属于皇帝跟朝廷的共同财产。
    所以,秦延谏话里的意思显然是,世宗皇帝虽然后面干得不怎么样,但前面整治皇庄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和继承的。
    朱翊钧摆了摆手:“那便由你奏对。”
    说罢,他又朝中书舍人王应选轻轻点了点下巴,示意后者稍作记录——别看在场没有别人,但这事外面定然已经传开了,多半翘首等着看皇帝怎么应对。
    秦延谏再度下拜谢恩,起身后语气却稍显激动:“陛下如此问我等,无非是指责我等借题发挥,以皇庄外戚阻碍中枢度田清户之大政。”
    “但恕学生斗胆,陛下这般看我等,不过掩耳盗铃罢了!”
    话音刚落,何洛文腾然起身,呵斥道:“秦允忠!放肆!”
    何洛文在国子监系统内,一路走到礼部侍郎的位置上,对大部分学生都能叫得出表字,尤其是表字本就奇特的——秦延谏表字允忠,嗯,他还有个堂弟秦延烝,表字允孝,可谓一时瑜亮。
    朱翊钧朝何洛文撇了一眼,抬手制止了后者:“无碍,让他说。”
    秦延谏见皇帝允准,本来还有些惶恐的心情,也稍有缓解。
    果然如坊间传言,不论别的事,皇帝在让人说话这事上,还是无可挑剔的。
    想到这里,他的胆子不由再度大了几分。
    秦延谏立刻接过话:“陛下,论度田,可有侵占更甚于皇庄者乎?论清户,可有匿籍更甚于外戚勋贵者乎?”
    “无论我等的动机初心如何复杂诡谲,这是能改变的事么?”
    “一事归一事,哪怕我等是十恶不赦之人,难道我等指出的弊政就不复存在么?”
    “这是国子监前年开设的逻辑学所传授辨明是非之方式,老师们也说这是陛下希望我们所学习的。”
    “陛下难道要罔顾自己当初说过的话,要将我等的道德动机与我等指出的弊端混为一谈,从而一损俱损么?”
    一言既出,几名学生纷纷点头响应。
    身后的徐阶闻言,面色颇为古怪,这些学生还真是学以致用,也不知道皇帝现在作何感想——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同的句读,总能找到对应理由,不就是害怕这种情况么?
    与此同时,赵南斗也顺势接上话:“陛下,我等妄议大政,甘愿认罪伏法,听从法司发落。”
    “但是一事归一事,皇庄外戚之弊不除,度田清户,又岂能让人心甘情愿?”
    这个姿态当真是无可挑剔。
    不少朝官暗自认可,心中赞一声可圈可点。
    秦延谏再度抢回话头:“陛下,学生听闻陛下上月视察大兴,亲自接见了当地佃户,还作诗感慨佃户艰辛。”
    “然,恕学生直言,欺凌佃户,寺观哪里能比得过皇庄呢?”
    “皇庄之佃仆,世代不得脱离佃籍,既缴国税,又缴皇粮,一田两税,重不堪负。”
    “嘉靖元年,御史王琳和安陆州知州王槐曾奏,查庄田税银亩八分,三倍民田!”
    “此前我等经行霸州仁寿宫皇庄,曾问于佃户,其言奸书积校,多方掊克,竟要再征六分!”
    “但遇灾年不能足额,那便是械拷百出,必至破家乃已!”
    “这不就是隆庆六年陛下登基之前所感慨的,百姓竭尽脑髓于鞭扑么?”
    “难道因为百姓的脑髓是攫入内帑,陛下如今便要视若无睹么?”
    “若是陛下非要学生回答,学生希望陛下对待皇庄外戚,能够像对待士绅僧道一般,给天下人一个公道!”
    “还请陛下明鉴!”
    一番话语,可谓发自肺腑,椎心泣血,秦延谏本人更是动情无语,再度下拜。
    王象晋、赵南斗同样一左一右跪到秦延谏身侧,俯身下拜。
    其余学生依次拜倒,异口同声:“还请陛下明鉴。”
    说是头脑发胀也好,思绪简单也罢,在这种氛围下,几名学生甚至露出了视死如归的模样。
    驿站中一时寂然。
    冬风穿堂而过,寒冷的气氛中,平添几分沉闷与肃杀。
    大堂内众人的神情都在此时逐渐精彩起来。
    汪宗伊与王锡爵对视一眼,眉毛微挑,鼻翼翕动。
    许国仰着头,一副神游的模样,手揣在袖子里胡乱掰扯。
    何洛文、陈经邦两人埋着头,不知道在作何思绪。
    久经官场的徐阶,看着这些人的神色,心中明了——不管这些学生有没有说服皇帝,至少这些大臣,此刻都多少有了倾向。
    他隐晦地看了一眼皇帝的神情,可惜,没有看到多余的反应。
    只见皇帝不置可否,悠悠开口:“汝等也说是嘉靖年间。”
    “朕怎么记得,嘉靖年间已经清丈过皇庄了,单是宫里退还百姓的田亩,就有两万一千余顷。”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想法,皇帝再度发问。
    话刚出口,身后的张宏立刻接话:“陛下,确有其事。”
    “清还田亩之后,内廷只留了仁寿、清宁、未央三宫官地,加起来也不过六十三处,计地一万六千一十五顷四十七亩零。”
    士绅有士绅的态度,外朝有外朝的态度,内廷自然也有态度,张宏这一番附和,就是内廷的态度。
    毕竟皇庄可是内廷切切实实的进项。
    不管下面贪了多少,也别说害了多少百姓,钱可是真的送进宫里了。
    再者说,也不是没退过田,这才多久,又退?
    而且当初也不只是退地了,甚至租子也被世宗皇帝重新定了规矩,从每亩八分银,降到了每亩三分。
    乃至上下其手的中间环节,也迎来了大裁员,“而皇庄之名,及管庄内官俱罢”。
    其余的什么戚畹“清夺隐冒庄田万六千余顷”,以及宗室“但存藩封初请庄田,余者清还”,那更是数不过来。
    短时间,似乎也没有再来一次的必要——至少司礼监是这样想的。
    这事秦延谏当然再清楚不过。
    他当即抬起头,连反驳带解释地朝皇帝回道:“陛下,世宗皇帝毕竟精力有限,清田不过数年,奸宦们便失了约束,再度故态复萌!”
    说罢一句,秦延谏厌恶地看了一眼张宏。
    “单说皇庄,嘉靖二十年后,龙兴之地承天府,皇庄再度增至三万四千九百倾!彼时的民田,甚至不过一万九千四百余顷!”
    “嘉靖三十九年,御史王廷瞻奏皇庄侵占,世宗斥以予民,暗中却为奸宦蛊惑,发中旨令其仍旧!”
    张宏眼观鼻鼻观心,这种指着太监骂皇帝的戏码,他早就习惯了。
    只听秦延谏继续说道:“……东昌、兖州几度抄家,以及奸人献田,境内闲田,如今竟多为皇庄!”
    “及至先帝,嗣位二年,未尝接见大臣,却亲收皇庄子粒。”
    “而内臣肆虐敛财如蝗虫过境,无不以皇帝为名,恣意扩张皇庄,白夺百姓田土,夷坟墓,毁房屋,斩伐树木,于是百年土著之民,荡失产业,抛弃父母妻子。”
    “朝臣凡有奏皇庄事,不过‘疏入,不报’四字而已。”
    “陛下登基以来,动辄抄没百官田地为皇庄,单是万历元年,抄没孙一正、张涍等十余人,便有近千倾!”“往后年年如此,抄没少则数百,多则上千,竟从无归还百姓。”
    “积年累月之下,当初的一万六千倾,如今数倍何止!?”
    说到最后,秦延谏的语气中更是带上了愤慨!
    许国本是事不关己仰着头,此时闻言,忍不住摸了摸脖子,却是心思没在什么皇庄上,而是对皇帝抄家敛财这事心有戚戚——他这种大户出身最怕敛财式问罪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些学生说的也不无道理啊。
    被说服的似乎不止许国一人,何洛文看了一眼张宏,又看向皇帝,欲言又止。
    “咳。”
    一声轻咳。
    却是王锡爵出面打圆场:“即便心忧时弊,也不是你们詈骂君父的理由。”
    汪宗伊同样颔首:“陛下,该罚还是得罚。”
    表面在求降罪,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在暗中求情。
    当然,这是因为皇帝一度以来讲道理,两人才会这样表态。
    否则朝臣恐怕都懒得开口。
    当初成化时,仁寿太后的皇庄与民争田,闹到宪宗皇帝那里,结果可不怎么见得光——宪宗皇帝竟然“欲徙民于塞外”。
    张宏见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接连站到对面去了,眉头微皱。
    这些文官,遇到事时,总是这般靠不住。
    他难得语气带上阴阳,开口道:“诸位看来对内帑的产业意见不少。”
    几名朝臣不约而同朝他看去。
    意见这个词相对来说比较中性,总归都有自己的意见,自然不少。
    但在出巡的时候使用,往往有不同的意思。
    概因前年皇帝与首辅张居正才一同批示过“从公阅视,据实以闻,不必另出意见,反滋多事。”
    所以,这位司礼监大太监是在讽刺朝臣滋生事端。
    不过太监在皇庄一事上的立场,朝臣早有预料,也并不动怒。
    汪宗伊当先回呛道:“张大珰这话自然没错,治政,岂不就是要各抒意见,求同存异?”
    当然,这也是皇帝的金口玉言。
    用近来流行的话来说,诉诸权威是儒生的老本行,不是太监学了点歪门邪道就能比的。
    王锡爵正欲帮腔。
    却见主坐的皇帝有了动作。
    朱翊钧无视了几名朝臣,看着秦延谏,缓缓道:“照汝所言,嘉靖年间的清丈皇庄似乎没管得多久,便故态复萌了。”
    “那朕今日便是从了你所请,过上些年,不又是无用功?”
    “似乎也没甚意义。”
    秦延谏还未来得及开口,一旁的王象晋终于按捺不住。
    他不顾背后警告的眼神,借着回话的功夫,爬到离王之垣远些的地方,抢过话头:“陛下容禀!”
    “那是世宗皇帝未竟全功,不曾定制之故。”
    “如今正要陛下为皇庄订立万世共尊之法!”
    王象晋话音刚落。
    “好一个定制!”
    只听皇帝击掌而赞,缓缓站起身。
    王之垣正在分辨儿子这话犯不犯忌讳。
    突然见皇帝这般作态,他后知后觉一般,似乎想到什么,猝不及防地呆在原地。
    皇帝身后的徐阶也转过头。
    众人的目光纷纷在皇帝与王象晋身上来回逡巡。
    只见皇帝起身后,展颜而笑:“说到定制,朕也有意见要说一说。”
    ……
    “曾记得卓吾公在《与焦漪园太史书》中曾言,盖意见太多,窠臼遂定,虽真师真友将如之何哉。”
    “我的意见同样不少,还是不说了罢。”
    何心隐蹲在墓前,一边说着,一边将手中的香插进土里。
    李贽对于何心隐的推脱,没有轻易放过。
    他上前一步,继续追问道:“夫山公,我这一问非止好奇而问,亦是问道。”
    “夫山公若是不愿与我讲道,又如何忍心见我因纵放逃犯被论罪?”
    一旁的耿定向见李贽不依不饶,默默避开身子,假装出神。
    他与李贽是在送何心隐。
    当然,说护送或许准确一点,毕竟有为何心隐开道的意思。
    想在巡抚衙门以及锦衣卫的眼皮子底下想跑,没点关系是不可能的。
    就像何心隐当初利用蓝道行算计严嵩的事败露时,被严嵩余党追索一样,若是没有徐阶护着,他也逃不出顺天府。
    眼下摸了皇帝的虎须,想从容离去,自然也离不得“朋友”的帮助。
    徐阶肯定指望不上,但好赖何心隐朋友多,什么胡宗宪、程学博、罗汝芳、王世贞都是朋友,当然,耿定向与李贽也算在其中。
    何心隐闻言笑了笑,他起身拜了三下,而后才回道:“卓吾公不向皇帝请罪,不就不会被论罪了?”
    他与李贽是第一次见面,此前只不过有些书信来往。
    但在得知耿定向要来护送何心隐后,李贽非要跟来。
    跟来也就罢了,还声称事后要向皇帝请罪。
    李贽摇了摇头:“虽说夫山公乃我之半师,但陛下亦是我道友,如今不能两全,也只能甘愿请罪。”
    李贽推崇何心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仅在与友人交谈时力陈其为“见龙”、“世之贤人君子”,甚至撰文夸何心隐是“为上九之大人也”。
    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崇敬,他才会非要跟着耿定向前来护送一程。
    何心隐沉默了片刻后,终于是撑着膝盖缓缓站起来。
    他看向李贽,神情感慨叹息一声:“世人都说李卓吾做了皇帝近臣后,便失了锐气。”
    “如今亲见,分明仍旧是恩怨分明。”
    李贽就静静看着何心隐,等着他的回答。
    而这一次,何心隐也没有再推脱。
    他顿了顿,肃然回道:“我承认皇帝这些年做得不差,我也并非是故意与他为难。”
    何心隐今年六十三了,多年奔波四处讲学,整个人显得又黑又瘦,只有言谈之间,才能见得心学大儒的气象。
    李贽也跟着收敛神情:“还请夫山公直言。”
    一旁的耿定向适时转身离开:“过了前面驿站就出顺天府了,我去打点一二。”
    这就是身为朝官,要避讳敏感话题了。
    说罢,他便转身离去。
    剩下的两人并未偏移注意。
    何心隐斟酌片刻,再度开口:“商辂曾言,天子以天下为家,安用皇庄为。”
    “卓吾公,你扪心自问,天子究竟是不是以天下为家?”
    如果说李贽是狂生的话,那么何心隐就是狂生中的狂生。
    动辄治理天下、社会化抚养这些话,如今点评皇位,更是一副神态自若的模样。
    李贽闻言,不由沉默片刻。
    何心隐在问皇庄,显然也不止是皇庄。
    而是在拿皇庄举例,指历任皇帝以私心驭公器,公私不分。
    进而点出了那个国朝至今,有识之士们都回避的问题——在太祖皇帝重塑法统以来,这个天下,究竟是公天下,还是家天下。
    而商辂的话固然正确,却又与实际不符,否则也不是有皇庄这种东西流毒至今了。
    分过吃饭,对哪个衙门都适用,皇帝也不例外。
    李贽思来想去,终于开口:“皇帝以天下为家,朱家子以朱家为家。”
    话音刚落,何心隐突然抚掌大笑:“卓吾公果然通透。”
    笑了几声后,他收敛神情,一字一顿道:“皇帝是官职。”
    话说到这里,四门会这次拿皇庄给皇帝上眼药的目的,终于是昭然而揭。
    李贽没有反驳,只是有些感慨:“今上已然可称之为英主。”
    何心隐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他想了想,解释道:“或许当得英主之称,但有些事,并不是皇帝英明与否,就会有所改变。”
    “无论谁坐在上面,天下人都需分清楚公私。”
    就如何心隐方才所说,他对皇帝是真的没什么恶感。
    但佛门有话说得好,有些罪孽,是天然带来的,就像皇位上的任何人一样。
    当然,对此何心隐也做不了太多。
    更没有那个能力替皇帝摒除这一身的原罪。
    但如今建言清丈皇庄,既是给皇帝赎罪的机会,更是为民请命。
    所以,面对李贽的诘问,他可以说是心安理得,坦然从容。
    见李贽陷入沉默,似乎对于他这番公私两分的论断有些不愿意接受,何心隐也不多论述。
    恰好见耿定向从远处返回,何心隐适时拱手道:“卓吾公便送到这里吧,我自去便可。”
    李贽回过神来,连忙拱手回礼:“江湖再会。”
    何心隐摇了摇头:“身心两衰,恐怕没有再来京城拜会的机会了。”
    说罢,他洒脱一笑,朝李贽道别。
    李贽目送何心隐离去。
    他见得何心隐走到耿定向身边,便朝耿定向也遥遥招手,示意自己返京,不再往前。
    孰料耿定向并未与他回礼,反而带着何心隐又走了回来。
    李贽纳闷看着两人走回来:“二位这是……”
    何心隐走到近处,突然叹了一口气:“我随卓吾公一同去见皇帝。”
    李贽一惊:“陛下派锦衣卫大肆设卡了?”
    不是这样大张旗鼓,万不至于给何心隐堵了回来。
    何心隐面色古怪地摇了摇头:“不是,是我想见皇帝。”
    他也不说原因,只是看向耿定向。
    后者会意,从衣袖里掏出一份文榜:“这是方才我在驿口处揭下的。”
    李贽顺势接过,目光下移。
    而后动作一滞,瞬间脸色变得精彩起来。
    只见文榜抬头一行大字就牢牢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关于皇帝个人财产公示的意见征集》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大明之雄霸海外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新明时代旺夫农家女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皇权血色民国,血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