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大唐天将军 第383章 安禄山穷途末路,一战定乾坤

第383章 安禄山穷途末路,一战定乾坤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逦而来,层峦叠岭,几无间断。而井陉就是其中的断口。
    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滹沱河支流绵河横穿断裂谷流出,使其更有特色。
    井陉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险厌难行,但自古晋冀间或北方有战争,东西两方行军多取道于此。
    这里有专门的驿站,是取道关中之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就是从井陉传出。
    此时,井陉关前营垒密布,属于大唐的各式各色三角兽旗在迎风飘展。
    这里有李光弼的河东军,以及郭子仪的朔方军。
    他们二人跋涉数千里来河北平叛,刚获得一次大捷,却被朝廷反复拉扯,葬送大好机会。
    否则以九门城大战歼灭两万叛军的胜利,一定可以收复赵郡,打通与河北团练、义军的联系。
    但失去潼关,他们得到李隆基的命令,不得不率领五万兵马撤出,回长安勤王。
    还没过几日,更未想到的事情发生。
    大唐皇帝抛弃长安南逃,与被宣为“李贼”的李瑄相遇。
    风云突变,皇帝的诏令,变成天策上将的军令。
    当朝廷设天策上将、封天下兵马大元帅的那一刻,法理上天下所有将领、所有兵卒,哪怕是胡部、郡兵县卒、义兵团练,都必须听从天策上将的军令。
    如若违背,则视为谋反。
    在唐军突袭蒲津渡的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收到天策上将军令和大燕皇帝的招抚诏书。
    郭子仪和李光弼焦头烂额,坐立难安,他们在井陉关口的大营中商议如何应对。
    “安禄山这个逆贼伪帝,竟妄想招揽我等,大唐一百多年基业,威加海内,怎是他可以撼动的?他不过是猖狂一时,必死无葬身之地。”
    李光弼在营帐中来回踱步,他披甲戴胄,手扶宝刀,怒气冲冲地说道。
    特别是安禄山写给他的信件中,先叙旧与李光弼同为营州柳城人,大家是同袍老乡,应该亲近。
    然后又扬言契丹族已经向他臣服,众望所归。好似身为契丹人的李光弼臣服大燕是理所应当一样。
    李光弼出身于契丹族大贺部,早在他父亲李楷洛的时候,就投靠大唐。
    他从小受汉人文化薰陶,加上熟读汉人经典,深谙孙吴兵法,与汉人无异。
    父亲李楷洛抵抗吐蕃,为国战死,让李光弼信念愈深。
    契丹大贺部一直在大唐的河朔一代,李楷洛战死后,李光弼理应继承大贺部的酋长职位。
    但李光弼却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弟弟李光进,自己门荫从军效力。
    哪怕安禄山承诺封他为郡王,他也没有一丝投降安禄山的念头。
    李光弼入河北的时间最早,他一收到长安的任命后,马不停蹄到太原调兵遣将。
    由于河东兵马一时间无法全部聚集,李光弼认为要尽快入河东,搅乱叛军的后方,所以从天兵军中调遣弩手,精兵,共五千人,飞马驰向井陉,进入常山郡。
    叛军虽然强大,但他们在常山的战斗并非一帆风顺。
    常山太守虽战死,但义军、团练层出不穷,扰乱叛军的粮道。
    百姓们恨透叛军的残戮,纷纷加入义军相助。
    没多久,义军就将伪郡守杀死,夺回常山城。
    团练子弟甚至还在伏击之中擒获燕军大将史思义。
    在得知朝廷天军到来后,团练首领押着史思义来拜见李光弼。
    常山郡作为叛军的最先劫掠地,叛军在这里率兽食人,奸淫掳掠。
    百姓但凡反抗,会被叛军毫不留情地杀死,以至于出现“露胔蔽野”的惨状。
    李光弼看到常山白骨露于野,忍不住嚎啕哭泣。
    安禄山叛乱,灾祸却要河北的百姓承受。
    李光弼第一时间下令收敛郡中尸体,酹酒祭奠阵亡军民。
    被叛军囚禁的人,也因李光弼的到来得到释放。
    此时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燕军大将中在河北剿灭不投降的郡县。
    他们得知李光弼到来后,引两万胡骑,到达常山城下,准备将李光弼这伙援军击杀,成就自己的功绩。
    史思明自信以自己人多的优势,还都是骑兵,一定可以将唐军剿灭。
    李光弼也想了解更多,于是善待俘虏史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得知史思明的动向和具体兵力。
    他知道不能和史思明的骑兵硬碰硬,聚兵回到常山城中防守。
    不久后,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不由分说,直接攻城。
    李光弼用按军入守、以逸待劳的计策,坚守常山城。
    他将属下兵马分为四部,以擘张弩五百连番射敌。
    这样“列队之法”,使强弩一波接着一波,没有间断。一番防守后,燕军还未摸到女墙,就死伤数千人。
    史思明对城墙上李光弼大骂,不得不停止进攻常山城,将军队移驻远处。
    李光弼见叛军士气懈怠,军容不整,出城南,夹滹沱河列阵,威胁叛军。
    史思明倚仗较近的饶阳有援军,仍休整士卒,企图再战。
    一天后,饶阳燕军五千人果然来援。
    李光弼的探马探查到燕军的行踪后,派轻骑数千隐藏行迹,截杀援军。
    当五千燕军援军在野外埋锅造饭时,遭到唐军轻骑突然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史思明得到这个消息,大为恐惧,立刻率领主力骑兵撤退。
    但史思明不甘心,又暗中派奇兵切断了唐军的粮道。
    想使李光弼的军队无法得到太原的粮草。李光弼见招拆招,令麾下将领击退截断粮草的叛军,轻而易举将草料运回常山城内。
    无计可施的史思明只能退兵,将河北郡县所有的兵马聚集在一处,再与李光弼决一死战。
    接下来的结局,也就众所周知了。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来援,于九门城外,大破史思明、蔡希德等两万叛军。
    史思明和蔡希德等将狼狈逃窜。
    他不得不向洛阳的安禄山求援。
    使安禄山支援史思明一些精骑和新兵。
    好在郭子仪、李光弼没有乘胜追击,得到朝廷的军令后,收拾辎重退出井陉。
    “杂胡伪帝,不会长久。现在不是考虑他的事情,而是我们要如何去做?”
    “先前圣人下诏回长安勤王,现刚出井陉,秦王的军令就再次到达……”
    郭子仪没有戴兜鍪,他席地而坐,抓着黑白参半的头发,非常烦恼。
    武举状元及第的郭子仪在早年的时候并不顺利。
    从军三十年,因机遇和运气,虽有立功,但没有卓著的大功,以至于在将星闪耀的大唐并不出名。
    特别是王忠嗣灭突厥以后,塞北宴然,郭子仪在十几年,无立功的契机。
    人们总是把目光放在李瑄拜相前的河西、陇右,以罢相后的安西、北庭。
    但郭子仪的优点非常突出,他善于治军,整训优异。又能公平公正,深受士卒信赖。
    如此,才会有大臣举荐郭子仪为朔方帅,收朔方军。
    但此时此刻,郭子仪陷入两难之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郭子仪是忠君爱国的,是以安禄山叛乱以后,全心全意地收整兵马,前来河北。
    谁都知道,李瑄是发动政变,攫取权力的“权臣”,如董卓无异。
    但人们更清楚,是李隆基后期的昏庸,宠信杨国忠和五杨,使国家到达千疮百孔的地步。
    自李隆基在潼关失守,选择弃长安万民逃跑的那一刻起,无数百姓的意志,就不在李隆基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李瑄政变虽然引得一部分王公贵族、文人士子口诛笔伐。
    但李瑄在平民百姓中的风评出奇的好。
    这是李瑄自天宝二年以来积累的威信。
    人们看到的是李瑄惩奸除恶的一面,人们看到的是敢于对抗杨氏的小相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瑄背叛李隆基,但没有背叛百姓社稷。
    那英雄之气,那变法图强,让李瑄自始至终被百姓唱诵。
    在对朝廷和李隆基失望后,有些文人士子成为李瑄的死忠,拥护李瑄的政策。
    这也是郭子仪内心矛盾的地方。
    如果他忠于皇帝,麾下军队就像无根之萍一样,没有朝廷的钱粮支持,不能长久。
    至于安禄山的招揽,从来不在郭子仪的选项在内。
    他和李光弼一样,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投靠安禄山这个没有口碑的杂胡。
    “秦王的天策上将是圣人亲封,军令如山,我们只能按照秦王的军令,再次回到河北,截断安禄山的退路。”
    李光弼停止踱步,他看向西方,面色惆怅。
    李光弼继承王忠嗣的风格,不喜言谈,沉着勇悍,他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军人。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和郭子仪不同,李光弼与李瑄接触许多次。
    在李瑄任丰安军使,出征草原的时候,李光弼作为李瑄那一路军的“军师”。
    李瑄血战高坡,得以存活,全靠李光弼的策应。
    李瑄曾对李光弼说过“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虽未流传当世,但印在李光弼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他跟随李瑄,参加过大非川之战,知道李瑄的强大,说其为神将,毫不为过。
    当得知李瑄从西域起兵的消息后,李光弼一直难以接受。
    在为人上,李瑄没有瑕疵,他认为李瑄没有反叛的理由。
    现在李光弼似乎明白,李瑄拜相所做的一切,就是理由。
    他在营帐中踱步,看起来焦躁不安,表面上在骂安禄山,实际上心中已经有决定。
    “可我们都是圣人封的元帅,被寄予厚望,难道要我们也背叛圣人吗?”
    郭子仪唉声叹气地说道。
    他也知道李瑄的神威盖世,但他不想看到李瑄大权独握,甚至成为皇帝。
    虽然国家还是大唐。
    但小宗代替大宗,礼制名存实亡。
    “秦王和安禄山一比,虽……唉,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我虽是胡人,却也懂得天策上将和秦王的含义。”
    “但我世代为唐将,大唐是我的国家,既然国家下令,我肝脑涂地便是。像周处、祖逖一样,即便战死,也能名留青史;如果后退,会是不尊军令被杀的结局,无法死得其所。我相信秦王是民心所归的。”
    “就这样吧,不论郭帅是否同意,我都会带着士卒出井陉,进攻赵郡。”
    李光弼向郭子仪表达他的决心。
    “李将军都这样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若平定叛乱后不死,功成身退便是!”
    郭子仪拍了一下大腿,站起身来。
    二人一商计,出井陉布局战斗,旨在一举收复河北,策应朝廷。
    在进入井陉之前,郭子仪、李光弼在一起对军队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他们明确国家大义,表示服从天策上将的军令,不久后,天策上将会派遣使者运输金银珠宝,按照军功奖励将士。
    全军都十分振奋。
    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麾下猛将如云。
    如仆固怀恩、王思礼、李国贞、李光进、张昕、宁景璿、吕鸣岳、杜从政、唐朝臣、窦觎、陈回光等。
    在分配将领领军的时候,每一支军队都能严格执行军令。
    五月下旬,李光弼和郭子仪率领军队肃清了常山、赵郡的叛军。
    九门城之战余威还在,一连十几个县向唐军投降。
    随后,李光弼、郭子仪攻击博陵郡,连下数座堡垒,到达史思明驻守的定州城。
    一番试探攻击后,李光弼和郭子仪得知叛军的援军到来,准备暂且放弃攻击,向常山撤退。
    表面上是因为无法攻破定州城,又得知燕军援军而来的撤退。
    但史思明咽不下这口气。
    连着两次大败给李光弼,这是他的耻辱。
    援兵到来后,史思明回了口大血。
    他开始组织兵马,共两万五千步、骑,主动出击。
    一番河北的拉锯战开始。
    郭子仪和李光弼,奇正结合,展开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歼击战。
    果然,没过多久,史思明带着大军追击逼近李光弼和郭子仪所率的大军。
    郭子仪令左武锋使仆固怀恩从大军中选择骁勇骑兵五百,人人善骑善射,敢打敢拼,并将军中最好的马匹交给仆固怀恩。
    这五百骁骑是为挑战史思明大军,乱其军心。
    史思明中计,执着消灭仆固怀恩的五百骁骑,使得两万大军被五百骁骑牵制,无法近身,也无法甩脱。
    好不容易堵截的时候,却被仆固怀恩强行突破重围。
    在突围的时候,仆固怀恩迎锋刃而上,骁勇果敢,他像是拼命三郎一样,悍不畏死,长矛所过,无一合之敌。
    是以麾下人人奋死。
    这些胡骑纵有千人,也无法阻拦。
    轮番诱敌深入下,走走停停,一直持续三日,才抵达行唐。
    史思明的数万大军疲惫不堪,史思明只能放弃追击,撤回定州城。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认为机不容失,骑步合拢追击,大破史思明于沙河,斩敌过万。
    燕军大将高邈被仆固怀恩手刃,李钦凑被俘虏。
    史思明再次狼狈逃窜。
    不算小规模战斗,从常山城之战,九门城之战,加上这沙河之战,这是史思明第三次大败。
    这快把洛阳安禄山气死了。
    他隔空对史思明大骂一顿,最终还是选择相信史思明。
    谁让俩人从小就是难兄难弟,兄弟情深呢?
    之前,蔡希德在九门城之战大败逃回洛阳。
    安禄山看同样是杂胡出身的蔡希德很顺眼,即便洛阳兵力拮据,他还是从留守的三万士卒中,抽调一万,由蔡希德率领北上支援。
    至于洛阳,安禄山让尹子奇率领两万兵马回援。同时,安禄山下令范阳守将牛廷阶率领一万余燕军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此时,范阳彻底空虚。
    如果这次再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范阳东北面的平卢也有一些不对劲。
    史思明也打算毕其功于一役,连败这么多次,他不信自己一次也胜不了。
    他放弃许多已经攻占的郡县,不顾各地义兵,再收拢一些散亡士兵,共计两万五千人。
    邺县、广平郡、巨鹿郡、赵郡、上谷郡、博陵县、文安县、魏郡、信都地区,这些都是史思明一手攻下的地方。
    但此时也只能恩威并施,让大燕任命的官吏帮他们看守郡县。
    加上蔡希德和牛廷阶的兵马,一共四万五千人。
    这是史思明兵力最雄壮的时刻。
    而唐军现在要守卫许多堡垒、城池,能抽调也就三四万人。
    和历史上不同,本来从洛阳至定州的援军有两万人,且有一部分曳落河和同罗精骑,现在则没有。
    同罗精骑和曳落河已经全部被调至陕郡。
    时至六月下旬,郭子仪已经肃清博陵郡大部分堡垒、县城,在探知阴魂不散的史思明又卷土重来后,他和李光弼的大军在恒阳县驻扎。
    燕军士气正锐,李光弼看出史思明想急切歼灭他们,遂建议郭子仪继续耐着性子,采取疲兵之计。
    郭子仪听从李光弼的意见,下令深沟高垒,鹿角、强弩在外,呈防守阵型,不与燕军直接交锋。
    史思明想用强弩破阵,强攻高垒,失利,不得不退。
    他在何千年的献策下,截断郭子仪、李光弼的退路,绝其粮草,便可不攻自破。
    但李光弼、郭子仪怎会没料到这一点?
    他们选择的营地,进可攻,退可守。
    可不单单是防御。
    他们白天在营垒中耀兵扬威,烤肉的香味飘十里。
    夜晚分别派遣王思礼、仆固怀恩、陈回光、长孙全绪偷袭燕军大营。
    但又不完全偷袭,点到为止,一旦燕军喊杀抵挡,便有序撤退。
    叛军身陷局中,忙于应付,无法休息,数日以后,人困马乏。
    “李光弼、郭子仪,你们这两个鼠辈,匹夫,竖子……”
    史思明愁得一抓都会掉一大把头发。
    他一直与胡人作战,自以为和李瑄比肩,一向把自己视为大燕二号人物。
    可连月的打击,让史思明欲罢不能。
    崔乾佑的潼关大胜,已动摇到他的地位。
    难道胡人统帅,真比不过汉人吗?
    但都到这个时候了,史思明只能咬牙坚持。
    他希望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粮草耗尽,给他可乘之机。
    七月三日,郭子仪、李光弼见时机成熟,他们率领兵马出营垒,向嘉山方向而去。
    史思明大喜,以为唐军粮草用完,立刻令大军出营追击,洗刷耻辱。
    殊不知,李光弼和郭子仪依旧在诱导史思明,他们之所以到嘉山,只想占据有利地形。
    而且嘉山距离他们只有十里左右,大军很快就到达,占据一个陡坡形的平原道路。
    燕军越来越近,直接冲上高坡,准备一举冲破唐军。
    但李光弼、郭子仪麾下数千骑在仆固怀恩和王思礼的率领下,当场掉头,向下俯冲。
    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之势,地动山摇。
    “咚咚咚……”
    随后,擂鼓声声,郭子仪一声令下,全军开始向下冲锋。
    燕军阵型不整,见唐军气势突变,慌乱之下,阵型更乱。
    千军万马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相互撞击。人喊马嘶震天动地,仿佛要将苍穹撕裂。
    唐军骑士挥舞着横刀,寒光在人群中交错闪烁,每一次冲击都有上百人倒在半坡,血流成河。
    马蹄扬起漫天尘土,心惊肉跳的燕军在这片混乱中敌我不辨,自相残杀。
    “挡住,一定要挡住!”
    史思明骑在马上大吼大叫,向没有上坡的燕军士卒指挥。
    燕军毕竟人多势众,他不信唐军能把他们全部冲垮。
    只要挡住这一波攻势,就会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可事与愿违,唐军在大将的率领下,英勇无畏,燕军士气崩溃,前军逃跑,又挤散后军。
    率领前军的大将牛廷阶,来不及撤退,当场死于乱军之中。
    唐军骑兵已经冲到侧翼,将燕军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燕军大将何千年被唐将王思礼一回合手刃。
    “不准退!不过一死而已!”
    史思明动了肝火,他亲自披挂上阵,带着数百亲卫冲杀,试图挽回颓势。
    毕竟年纪不小了,不再是年轻的时候,史思明虽然杀死几名唐军,但燕军没有一点反败为胜的可能,甚至还有燕军骑兵四散逃跑。
    一个时辰后,史思明的亲卫也被唐军骑兵杀死一半。
    “大帅快跑!”
    见仆固怀恩率领一队骑兵杀来,左冲右突,犹如战神一般,彪悍凶猛。
    亲卫长赶紧劝说史思明撤离。
    史思明面色一白,他收回刚才的豪言壮语,立刻掉马逃跑。
    这一刻,燕军大纛倒下,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几乎没有再抵抗的燕军,不是在逃跑,就是趴在地上投降。
    史思明的亲卫为掩护史思明逃跑,被仆固怀恩一矛一个,全部战死。
    “啊……”
    史思明被一名唐军小卒追杀,杀死这名唐军小卒后,又听马嘶,如惊弓之鸟从战马上掉落,兜鍪滚落在地下。
    他见又有唐军追来,肝胆俱裂,不顾再骑马,向军营方向跑。
    披头散发,鞋子都跑掉了,赤着脚拖着一根断枪,踉踉跄跄地跑回军营,然后带着残兵败将跑回定州城。
    蔡希德再次发挥他逃跑的长处,发现事情不对劲后,立刻脚底抹油骑马逃离,他比史思明幸运。
    又过一个多时辰,唐军彻底结束战斗。
    此战郭子仪、李光弼斩杀、俘虏叛军三万,缴获战马五千。
    嘉山大捷,为史思明第四次大败。
    和之前三次不同,这次一败涂地。
    会直接影响到洛阳的安禄山。
    李光弼乘胜追击,进围定州城。
    史思明由于没有曳落河和同罗精骑的支援,比历史上败得更惨,没有机会再守卫定州城。
    在李光弼还未赶到的时候,史思明在定州城劫掠一番后,率领亲信,以及数百骑逃回幽州。
    博陵郡光复!
    四战四捷,以秋风扫落叶的气势,席卷河北。
    再加上李光弼和郭子仪拥护天策上将,使河北郡县看到希望,他们杀死伪官,宣布归附大唐。
    义军也先后切断所有道路。
    一时之间,河北十七郡全部归属于大唐,而在幽云地区,只剩下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这六个郡还支持安禄山。
    这些郡要么是靠近幽州的地方。
    怎么是汲郡、邺郡这种紧邻洛阳的郡县。
    造成的影响,不单单是大燕损兵折将。
    因为李光弼、郭子仪奉行李瑄的军令,完全切断所有到达范阳的道路。
    哪怕是乡野小道,也必须设下路障。
    燕军想要往来范阳与洛阳之间联络消息,必须轻装简从,偷偷摸摸过境。
    即便如此,在唐军大力监察下,燕军探子基本都被大唐擒获。
    须知,燕云是从范阳起兵,无数将士的家人都在范阳。
    现在谋反大唐无疑,是要被夷灭三族。
    军心已经动摇,即便安禄山全力封锁消息,也不免会传到陕郡将士的耳中。
    与此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向李瑄上书,准备北上进攻范阳、渔阳等郡,彻底将叛军老巢端掉,光复山河。
    ……
    洛阳,明堂。
    “史思明误我!史思明辜负我啊!”
    安禄山恐惧不已,在堂中大发牢骚。
    和两个月前的信誓旦旦不同。
    他相信崔乾佑会再次复制潼关之战。
    奈何退守陕郡以后,唐军将兵马驻扎在灵宝平原上,至今未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燕军主力无法主动出击,只能干看着。
    起初安禄山也乐见其成。
    但郭子仪、李光弼拒绝招安,再次入常山后,事情变得不对劲。
    没等到李瑄“后院起火”,反倒是大燕被掏屁股。
    信令无法传递范阳,人心惶惶。
    “都怪你们这些狗碎,我是唐臣,能荣华富贵,为什么让我造反?”
    安禄山放下筷子骂娘,对堂下严庄、高尚破口大骂。
    见安禄山在气头上,严庄、高尚把头低下,不敢吭声。
    幸亏安禄山没犯病,否则二人少不了被一顿毒打。
    他们心中也埋怨安禄山,如果你没有野心,哪会被欲火勾动?现在却怪起他们。
    若不造反,凭借李亨的刻薄寡恩,登基大宝后一定会杀了安禄山。
    “如果李瑄小儿打到洛阳,朕一定先杀了你们!”
    安禄山没完没了,不合时宜地说出这句话。
    “碰!”
    说完还不解气,拿起桌上的梨子向严庄砸去。
    严庄不敢躲避,任由梨子砸在腹部,他不仅肚子疼,心更疼。
    “陕郡不打了,南阳也不打了,朕要把二十多万兵马合在一起,回幽州固守。”
    安禄山闷声说道。
    “陛下不可!贸然撤兵,当有大祸!”
    见高尚缩着脖子不吱声,严庄硬着头皮劝谏道。
    他心中有韬略,并没有觉得自己战略失误。
    他有料到李光弼、郭子仪不会臣服大燕,毕竟曾经李光弼、郭子仪是李瑄的部将,特别是李光弼,与李瑄关系不一般。
    只是没料到李光弼和郭子仪这么能打。
    能攻能守,能奇能正,摧枯拉朽。
    连带新招募的士卒,两次援军,全部被打得支离破碎。
    在范阳起兵以前,李郭二将虽稍有名气,但严庄只以为是统领万人的普通将领。
    史思明的能力,严庄是信得过的,却接连四次大败。
    “你想让朕在洛阳等死吗?”
    安禄山向严庄呵斥一声,质问道。
    他本就眼病,显得他双目通红,像是要一言不合治罪严庄一样。
    “陛下息怒!”
    “我军虽然还有二十多万,但其中七八万都是从洛阳一带招募的兵马,还有豪强的私兵。他们一定不会跟着撤退回幽州,届时阵营必大乱。一旦唐军趁机攻来,与郭子仪、李光弼前后夹击,我们断无生路。”
    “哪怕我们侥幸冲破封锁,回到范阳。十几万大军,该如何养活?如何抚镇六胡州,又如何向靺鞨、室韦、同罗等部交代?”
    严庄向安禄山晓以利害。
    以前范阳养那么多兵,是有朝廷绢粮资助,又有河北的粮草加持。
    若失去这些供给,兵马哗变是迟早的事情。
    “言之有理!”
    安禄山觉得严庄的话很有道理,他又说:“将士们失去范阳的家人,恐也会暴动!”
    “陛下向将士们声称范阳还有精兵,又有靺鞨、同罗、契丹、奚、铁勒九姓部倾国来源,让将士们不要担心,范阳无虞。”
    “我们要尽快寻找破局之道!”
    严庄向安禄山建言道。
    “破局之道在哪里?”
    安禄山迫不及待问。
    “令武令珣、田承嗣放弃进攻南阳城,将兵马缩回洛阳,凭借洛阳八关地势防守,全力支持崔乾佑打赢潼关的唐军。”
    严庄咬牙向安禄山说道。
    洛阳四处漏风,他明知不好守。
    但河北的失利,西面李瑄的大军越来越多,如泰山压顶,已经不允许燕军再进行扩张。
    南阳城像铜墙铁壁一样,一时半会难以攻破。
    想进攻雎阳,延伸江淮,也是痴心妄想。
    严庄毫无头绪。
    只能汇聚所有兵马,一战定乾坤。
    如果在陕郡大破唐军,他们就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另外,严庄还对吐蕃、回纥抱有希望,认为他们的攻势已经开始!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绿春波(高干 替身情人 H)绝世小保安伪装兄妹(校园H)被我玩弄的家伙是个杀人如麻的疯批挤奶被养父撞破以后(产奶)nph小姨(1v1乱伦)公爵小姐(西幻 NP 高H)檐下雀(舅舅x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