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风光:一带一路上那些国家的地理人文(套装10册) 第一章 印象伊朗

第一章 印象伊朗

    第一章
    印象伊朗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能在你的记忆碎片里储存多少个瞬间印象?有些刻骨铭心,有些模糊不清,有些转身陌路,有些两两相忘。而伊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能将你脑海里所有关于它的记忆碎片全部拼贴起来,不留一片残余,不落一处空白。
    高原之国
    伊朗位于东经44°~63°,北纬25°~40°,地处亚洲西南部与欧洲中东部,故而被纳入西亚国家和中东国家。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国土都位于伊朗高原上,境内海拔一般在900米~1500米之间,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原之国。
    ◎地理与气候
    从世界版图来看,伊朗与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邻,北隔里海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相望,南濒波斯湾和阿曼湾,历来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
    从地理环境来看,伊朗绝大部分位于伊朗高原上,南北长约2000千米,东西宽约1600千米,国土总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它的边境线总长度为6031千米,海岸线总长度为2700千米。整个境内的最高点是厄尔布士山脉的主峰达马万德峰,海拔约5610米;最长的河流是长约890千米的卡隆河;最大的湖泊是一度广至4500平方千米的乌鲁米耶湖;最大的岛屿是1336平方千米的格什姆岛。
    由于地处高原之上,伊朗境内山脉纵横。它的东部是加恩一比尔兼德高地,北部有厄尔布兹山脉,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了卡维尔荒漠、卢特荒漠等。整个国家境内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击平原,西南部扎格罗斯山麓至波斯湾头的平原称作胡齐斯坦,国内的主要河流有卡伦河与塞菲德等。
    从气候环境来看,伊朗属于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干燥少雨,一年里四季分明。大致来讲,北部地区春夏秋季较为凉爽,冬季较为寒冷;南部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暖。以首都德黑兰为例,德黑兰气温最高的时候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是22c和37c,气温最低的时候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温度是3c和7c。
    如果稍加细分,全国境内还可以分出三种气候类型。国内大部分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属于沙漠性气候和半沙漠性气候,特点是干热季节长,一般可持续7个月,年平均降雨量30毫米~250毫米。阿尔卑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萨哈德高峰、萨巴朗高峰等高山区及一般山区都属于山区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在250毫米~600毫米之间,位于里海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区属于里海气候,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2000毫米。
    迷雾山脉
    6月下旬,伊朗北部的阿拉斯巴旺(arasbaran)低地山区雾气升腾,这片山区里生存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
    伊朗国内现在仍然实行冬令时和夏令时,冬令时比北京时间晚4小时30分,夏令时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30分。
    伊朗国家沙漠公园
    公园位于德黑兰东南部,是著名的沙漠旅游胜地。这里长年干旱,降雨极少,但仍然有一些顽强的动物和植物在这里安下了家。
    ◎发展简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史称波斯,有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那时,在伊朗高原西部的卡伦河流域居住着埃兰人,埃兰人建起埃兰王国,攻陷了古巴比伦,后来被兴起的亚述人灭亡。
    公元前6世纪左右,雅利安人的分支米底人攻灭了亚述帝国,没过多久,他们即被居鲁士大帝消灭。紧接着,居鲁士缔造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该朝在第三代君王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达至鼎盛,帝国版图东至阿姆河和印度河两岸,西到尼罗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带,南达波斯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希波战争以后,阿契美尼德王朝由盛转衰。公元前334~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侵,并征服了波斯全境,阿契美尼德王朝走向终结,马其顿帝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然而好景不长,亚历山大去世不久,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即告瓦解,部将塞琉古夺得大部分疆域,并以叙利亚为中心建起了塞琉古国,伊朗由此进入塞琉王朝。
    塞琉王朝并没有持续多久又被帕尔尼部族攻灭,帕尔尼部族建起了安息王朝。当安息王朝衰落下去,萨珊王朝再度兴起。这个王朝将版图继续向东扩张至印度河中上游,创造了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
    然而,战争从未远离这片土地。罗马人的入侵、封建势力的割据、人民起义与中亚游牧部落令萨珊王朝在7世纪中期黯然落幕。在7世纪中期至15世纪的几百年里,伊朗战事不断。相继进入阿拉伯人、突厥人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先是阿拉伯人占领全境,将其强行划入阿拉伯帝国版图,接着塞尔柱突厥人、花剌子模的铁蹄践踏而过。等到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雄起,伊朗又成为他马鞭下的伊儿汗国。伊儿汗国走向衰落时,帖木儿大军又席卷而过,战火瞬间弥漫伊朗全境。
    直到16世纪萨法维王朝崛起,这片土地终于迎来喘息的时候。在其后的两个多世纪里,伊斯兰教被尊为国教,伊斯法罕等一批古城活力重现,联通了亚欧四方贸易。伊朗整个国家变得日渐强盛,帝国版图也在迅速扩张。
    从18世纪到19世纪后半叶,阿夫沙尔王朝、恺加王朝相继登台。在历代诸王的统治之下,伊朗的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马什哈德、德黑兰迅速崛起。但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巴列维王朝乘势而起,并于1935年将国名改为伊朗。
    居鲁士大帝陵墓陵墓位于设拉子东北部约130千米处,修建于公元前53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米底人和波斯人石雕
    波斯波利斯遗址古建筑物上的浮雕。米底人生活在古代亚洲西部(今伊朗西北部),与波斯人有血缘关系,从大约公元前550年之后逐渐与波斯人融为一体。波斯波利斯雕刻上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很好区分,他们的服饰不一样,米底人头戴圆帽,脚上穿靴。
    1979年,伊斯兰革命运动爆发,仅仅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巴列维王朝走向覆灭,宗教领袖霍梅尼接管政权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推行政教合一
    几千年的发展史令伊朗蜕变成为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据最新统计,伊朗全国总人口约有七八千万,境内分布着波斯、阿塞拜疆、库尔德、吉兰、俾路支、阿拉伯及土库曼等多个民族,其中波斯人占一多半。在这个国家,波斯语是官方语言,伊斯兰教为国教,大多数居民都信奉伊斯兰教,其中又有大多数人为什叶派教徒,只有少数人为逊尼派教徒。
    其实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大部分伊朗人都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或拜火教。到了萨珊王朝时期,该教被尊为国教。7世纪前后,当伊斯兰教传入伊朗,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徒转而皈依伊斯兰教。在其后的发展时期,伊斯兰教又出现不少新的教派,许多民众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信仰者,伊朗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拥有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徒人数最多的国家。不过,伊朗宪法也承认另外三种宗教,即基督教、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只是这三种宗教的信仰者在国内是极少数群体。
    波斯波利斯石雕
    身为宗教国家,伊朗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权统治高于一切。1979年,伊斯兰革命运动以后,伊朗出台了第一部宪法。1989年,伊朗对宪法进行部分修改,突出伊斯兰信仰、体制、教规、共和制及最高领袖的绝对权力不容更改。
    在行政权方面,伊朗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任一届。伊斯兰议会则是伊朗最高国家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议会议员共290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在行政区划方面,伊朗近年来进行过多次变更。目前全国划为30个省,比较著名的省份有德黑兰、中央、霍拉桑(又译呼罗珊)、法尔斯、伊斯法罕、克尔曼等,比较著名的城市有德黑兰、马什哈德、伊斯法罕、设拉子、哈马丹、库姆、加兹温、卡尚、大不里士等。
    总的来说,从波斯转身变为伊朗,其间经历了无数次艰难的蜕变与重生。但自伊斯兰革命以来,政教合一制度一直平稳推行,给这个饱受战火洗礼的国家带来了久盼的和平。随着当前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高原之国伊朗也必将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伊朗高原
    西亚文明的孕育地
    西亚指亚洲西南部,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小亚细亚半岛,面积约有718万平方千米,占到亚洲总面积的16%。这片辽阔的土地处于亚洲、非洲与欧洲的结合部,创造出举世闻名的西亚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处重要发祥地。而伊朗高原作为西亚文明的孕育地之一,早在几千年以前就诞生了繁盛的波斯文明。
    扎格罗斯山脉
    伊朗第一大山脉,位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山脉以东地区降雨少,气候干燥;山脉以西则不同,降水较多。山间多谷地和盆地,是伊朗的农牧业区。
    塔里干湖
    这是伊朗高原上的一处美丽湖泊,绵延的山脉将其环绕,洁白的雪山在纯净的湖水中投下倒影。
    ◎封闭的高原
    伊朗高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亿多年以前。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当时南半球一块大陆逐渐向北漂移,与亚欧大陆发生碰撞与交融,其后又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最终在亚洲板块形成了一片地势突起的伊朗高原。
    从地理方位来看,伊朗高原地处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高加索山区、里海、中亚平原与帕米尔高原之间,属于一片闭塞的山间高原。这片高原包括中间的高原内陆及周围的边缘山地,边缘山地主要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有扎格罗斯山脉、莫克兰山脉、基尔塔尔山脉,并东延成苏来曼山脉,北支主要有厄尔布尔士山脉、科彼得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整个高原东西长达2500千米,南北最宽为1500千米,面积约27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属于伊朗,小部分属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
    查洛斯公路
    公路穿行于德黑兰和里海之间,沿路风光迷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之一。
    伊朗高原的周围皆是高大山脉,尤其是兴都库什山和扎格罗斯山脉,海拔高度均在3000米以上。高原的中央则是辽阔的内陆盆地,海拔高度大约在900米~1500米间,整体地势起伏不大。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盆地周围,大片荒漠与盐沼广布其间。
    伊朗高原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这是由于深居内陆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由于此地位于亚热带,故而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年降雨量比较稀少,水源大多来自高山降水。
    扎格斯山脉
    扎格罗斯山脉是由于亚欧板块受阿拉伯板块的冲撞而形成,它向东与兴都库什山及印度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脉连为一体,同时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形成一道由西向东保障亚洲大陆的天然战略屏障,对中国西陲形成紧密防护。
    在历史上,正是凭借这道战略屏障,以伊朗为前沿的高原国家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东扩,削弱了英国、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扩张,同时成为中国西陲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
    封闭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这里形成广大的内流区和无流区,约占伊朗高原总面积的2/3。很多内流河都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的内侧,比如赫里河、哈利勒河、库尔河等。最长的内流河赫尔曼德河发源于喀布尔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萨巴里湖,全长1110千米。它也是伊朗高原上最长的河流,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补给。外流河大多分布在高原边缘山地的外侧,最长的外流河是卡伦河,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最后汇入阿拉伯河,全长850千米。另一些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湾、波斯湾。伊朗高原上比较有名的湖泊如萨巴里湖、纳马克湖等,都是内陆咸水湖。
    ◎五大区域
    众所周知,人类最早的文明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即两河流域平原,那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新月沃土给苏美尔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与其相比,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存在种种不足,但即使如此,执拗又勤劳的古代先辈们仍然在这片土地留下坚实的脚印,创造出厚重的波斯文明。
    里海边的出租船
    里海的南岸在伊朗境内,伊朗内陆干旱炎热,北部的里海地区却凉爽湿润,这里也成了伊朗人的度假圣地。
    结合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人们把伊朗高原分为五大区域,波斯文明里许多闪耀的亮点即在这五大区域中一一呈现。
    扎格罗斯地区有着伊朗最大的冲积平原——胡泽斯坦平原。大概在苏美尔人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刻写楔形文字的时候,埃兰人也在胡泽斯坦地区创造着埃兰文明,它是伊朗历史上最早形成国家的一个地区。埃兰人使用古老的埃兰语、原始的埃兰楔形文字,建起了祭祀中心,开始发展青铜铸造、制陶业和纺织业,建成以苏萨为中心的商业核心地区。那件收藏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里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即在苏萨出土。
    内陆荒漠盆地也称中央荒漠盆地,大致方位在扎格罗斯山以东,厄尔布尔士山脉以南和卡维尔盐漠之间,约占有今伊朗全国面积的大半部分。该区域内的哈马丹一带在古时曾称米底,昔日辉煌的米底王国便诞生在这里。
    里海沿岸地区。阿契美尼德王朝鼎盛之时,将领土扩大到东至西北印度,西至色百斯,北至黑海、里海沿岸,南至印度洋和埃及,几乎包括了整个地中海东岸文明地区,使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直到在希波战争中败给希腊,这个伟大的王朝才走向了终结,它为后世在设拉子附近留下了一座能够代表整个古波斯文明的遗迹波斯波利斯。
    独特的伊朗村庄坎多万
    古老的坎多万(kandovan)村已有700多年历史,人口只有大约1000人,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村庄之一,原因在于这里所有的房子都是在奇形怪状的岩石上筑成,于是又被称作岩石村。
    古代的帕提亚地区大体相当于现在伊朗的霍拉桑地区。丝绸之路经过帕提亚地区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安息王朝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伊朗地区的东界是印度河,西界是伊朗中部沙漠地区,南界是印度洋,北界是阿姆河谷。一条高大的帕罗帕米苏斯山脉自东向西延伸而来,将伊朗与中亚分隔开来。它的北部有若干国家,南部是古代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为种种原因,东伊朗地区绝大部分已分属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诸国,但它曾经长期是伊朗的一部分,为波斯文明做过重要贡献。
    与西亚的其他古文明相比,伊朗高原上的波斯文明从未有过断代现象。也许,这是因为它一方面传承阿契美尼德、安息、萨珊等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在汲取伊斯兰文化的缘故。
    水域与沙漠
    受高原地势的影响,伊朗境内地貌大多由高原、盆地或山脉组成,只有海边的一小部分是平原。这个国家几乎陷于群山环抱之中,大小盆地分布其中,具有河流较少、荒漠较多的特点。概括来说,伊朗的水域部分可以分为一个里海、两个海湾和四大水系,荒漠部分则以卡维尔沙漠和卢特荒漠为代表。
    格什姆岛海滩
    波斯湾中海岛众多,格什姆是最大的一座。岛屿形状狭长,海岸线曲折。岛上风景美丽,沙滩开阔,海水纯净,岛的西部还有一座地质公园。
    卡伦河上的大桥
    卡伦河是伊朗第一长河流,位于伊朗西南部,河道曲折,滋润着沿岸的土地。
    ◎两大海湾及其水系
    波斯湾和阿曼湾位于伊朗南部,以霍尔木兹海峡分隔。波斯湾长约900千米,最宽处400千米,平均深度25米,海水盐分比较高;阿曼湾长约610千米,平均深度2千米,是一个开阔的深海盆,与外海的海水不断交换,所以盐分比波斯湾低。
    两大海湾都属于热带海,海里有种类繁多而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尤其是波斯湾,自古就以盛产珍珠闻名天下,如今更因为海底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令世界瞩目。
    波斯湾和阿曼湾是伊朗各大河流的“归宿”之一,发源于东部和西部山区的外流河最终都要注入这两个海湾。其中最长的一条是源自扎格罗斯山西部的卡伦河,全长850千米,流域面积5万平方千米,是伊朗最大的河流。卡伦河上游流经很深的峡谷,筑有卡伦河大坝,下游河床开阔,中游有迪兹河从右岸汇入,水量增大,部分河床可达400米宽。它在霍拉姆沙赫尔地区分为两支,一支向南流入阿拉伯河,一支从阿巴丹东流入波斯湾。
    另一条比较著名的河流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而成的阿拉伯河。阿拉伯河长约200千米,下游的某一段是伊朗和伊拉克的界河,非常适合航运,海轮从波斯湾可通航到赫拉姆沙赫尔市。此外,伊朗还有曼德河、舒尔河等小河流,虽然流量不大,但对于沿海平原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里海和其他水系
    里海是一个内陆深海盆,南部最深处980米。在里海南岸河口一带,春天是鱼类产卵的地方,冬季是成群的水鸟过冬的地方,南部水域更是伊朗最重要的渔场,盛产鲑鱼、鲟鱼、鳊鱼、白鱼等。
    流入里海的较大河流有塞菲德河、阿拉斯河、阿特腊克河、戈尔甘河等。塞菲德河是伊朗的第二大河,全长720千米,上中游流经西北部山区,下游穿过厄尔布尔士山,从拉什特市东北注入里海。
    位于西北部山地的乌鲁米耶湖是伊朗第一大湖,面积约5万多平方千米,从周围山地共有十四条河流注入。可惜由于湖水经常泛滥,而且盐分高,湖边的土地既不能耕种也不宜居住。伊朗中央高原周围山地也有很多河流,流经山前荒漠,最后注入湖沼,北部最重要的是纳马克湖水系,南部最重要的是纳马克扎尔湖水系,是城市用水和灌溉的重要水源。
    ◎高原上的沙漠
    伊朗大部分国土在中央高原上,高原外围环绕的高山使其成为一个封闭的内陆河流域,周围山上的水携带大量沙石流下来以后,在长期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大片的沙漠,如中南部的卢特沙漠,北部的卡维尔沙漠。
    卢特沙漠是伊朗最大的沙漠,面积约480平方千米,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岩所覆盖,非常容易吸收阳光中的热量,被人们称为“烤熟的小麦”。沙漠东部是一片地势较低的盐滩,中心地带是风化形成的平行沟壑地形,高度约有75米。那一排一排的沟壑就像丝绸上的褶皱,像是大自然献给沙漠之神的盛装。它的东南部是如撒哈拉沙漠一般的沙滩,最高的沙丘有300米,宛如一座座“金字沙塔”。
    洲之珠
    波斯湾盛产珍珠,1628年面世的“亚洲之珠”就出自于波斯湾。这是一颗在世界已发现天然大珍珠中名列第二的稀世珍宝,它的长径约100毫米,短径60毫米至70毫米,重于242克。
    在当时,亚洲之星被波斯国王阿巴斯大帝买下并命名,后来又被赠予清朝的乾隆皇帝。慈禧获得此宝后爱不释手,命令宫廷工匠配制了一大块“碧玺”,意指避邪,于是就成了现在的样子。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抢走了这颗宝物。
    一望无际的卢特沙漠
    尽管也有游客来到这片沙漠旅行,但显然它更适合那些勇于接受酷暑天气和干旱气候挑战的冒险者。
    卢特沙漠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那里没有动物,也几乎没有植物。前几年,人们曾测得卢特沙漠的表面温度高达70.7c,这是有史以来人类所记录的地表最高温度。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还曾经过这片沙漠,他特意在游记中写道:“放眼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干旱沙漠,甚至没有野兽出没的痕迹——野兽们都无法在此地生存!”
    卡维尔沙漠也称为“卡维尔盐漠”或者“大盐漠”。这片盐漠东西长450千米,南北宽100千米~200千米,面积达77600平方千米。沙漠内遍布盐沼,从高空中俯瞰宛如艺术家笔下的抽象画,极尽玄幻与美丽。
    为了开发荒漠资源,伊朗政府于1964年在德黑兰的东南部建起了一座伊朗国家沙漠公园。公园的占地面积大约60.9万公顷,园内生存着一些抗旱极强的沙漠植物,羚羊、野山羊、亚洲豹、亚洲野驴等珍稀动物出没其间,各种迁移鸟类也给干旱枯燥的沙漠带来了生机。人们在此发掘出一些古迹遗址,比如巴赫拉姆客栈、城堡、蓄水池、地下水道等,吸引了许多喜欢沙漠旅游的游客。
    世界重要产油国
    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拉丁美洲、北美洲、西欧、非洲、东南亚和中国。现在,全球产油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50多个,发现的油气田至少有4万多个,一些大型油气田主要集中在27个国家和地区,分布于中东波斯湾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中东海湾地区处于亚非欧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一向被誉为“世界油库”。在2015年列出的世界原油储量最新排名里,中东国家就占去了五位,伊朗名列其中,并高居排行榜的第三位。
    伊朗西南部城市阿瓦士的一处油田
    ◎浮在油海上的国家
    在远古时期,伊朗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相沉积岩分布很广,约占全国面积的90%。古地中海是一个暖海,海洋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死后的残体与大陆带来的有机物质、泥沙混在一起,沉入海底形成有机淤泥,保存在沉积岩层中。历经千万年的变化,有机淤泥最后形成了石油矿床。当沧海变为桑田,伊朗有幸分得了海洋财富的一杯羹,并借助地利之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浮在油海上的国家”。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人们经过多年地质勘探,探明伊朗的油气储量有三大区域。第一个地区位于西南部的扎格罗斯山区,这里石油的沉积岩厚达6000多米,含油层石灰岩厚达400多米。富含油气的构造带有三条,每条面积均有300平方千米以上。加奇萨兰油田和马龙油田的储量均在15亿吨左右,帕扎南天然气的储量约在1.4万亿立方米,三者均被纳入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田之列。另一个油气区集中在波斯湾,这里的弗里敦油田和萨珊海油田的石油储量均在1亿吨以上。伊朗其他地区也发现了不少油田,比如在中央高原边缘的库姆附近有阿尔博兹、萨拉季等油田,在里海沿岸和东北边境还有储量达到5.45万亿立方米的萨拉赫斯气田。
    丰富的油气储量令伊朗的产油区也顺势分为三大区域。第一个产油区主要分布在北起迪兹富尔,南到布什尔的扎格罗斯山丘陵地带,呈西北一东南走向排列,与扎格罗斯山走向一致。这里有40多个油田,如马龙、阿加贾里、加奇萨兰、法尔斯、阿瓦土、比比哈基梅、卡兰季油田等。仅列举的这七大油田的产油量便占到伊朗石油产量的2/3,它们的油田储量和油井产量也曾跻身世界前列。近些年来,伊朗把从此地出产的大部分石油都输向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第二个产油区是波斯湾海底油田。在位于伊朗海域部分的诸多油田中,比较有名的高产油田有萨珊、大流士、罗斯塔姆油田。从海底油田产出的原油,有的先通过海底油管再经装船输往国外,有的先就地设置浮动储油筒和浮动船坞再经装船运往国外。第三个产油区分布在西部的纳夫特沙赫、中部的萨拉季和阿尔博兹等地,这里出产的原油一般都归国内消费。
    ◎石油开发之路
    有了海洋的恩赐,伊朗在最近一个世纪里迅速发展成石油大国,但它走过的石油开发之路却并不顺利。
    1872年,英国人巴仑·路透取得了开发伊朗石油资源的第一个租让权。1901年,英国人威廉·塔西取得了石油开采权。1908年,马斯吉德·苏莱曼地区发现第一个油田,并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此后人们又经过多次勘探,最终认定伊朗国内含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储量。
    南帕尔斯气田的夕阳
    南帕尔斯气田位于波斯湾伊朗和卡塔尔交界处,是中东最大的天然气田,覆盖面积9700平方千米,其中3700平方千米归伊朗所有。
    伊朗石化论坛会议现场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为了满足战争需要,伊朗加速勘探开发,石油开采量随之不断增长。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伊朗的油气开发进程呈现先期缓步后期加速的状态,原油产量屡次攀上新的高度,同时还并成功开展了海上石油钻探。
    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所有的作业权,勘探活动几乎停止,石油产量暴跌。紧接着两伊战争爆发,这时期的石油钻探工作主要集中在油田开发方面,石油产量一直小步上升。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伊朗开始实施战后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多样化计划,快速恢复和扩大油气生产、加工和石油化工设施。
    进入21世纪以后,伊朗的海上石油勘探又取得重大进步,里海南部海域发现储量惊人的海底石油。海陆石油的双重开发让伊朗牢牢把握住国家的经济命脉,将本国盛产的石油源源不断地输往全球各地。如今,这个国家的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已分别跃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成为全球响当当的石油王国。
    从英国人开始掠夺石油资源直至今天的石油王国,伊朗走过了一条历经百年沧桑的石油开发之路。丰富的石油资源改变了这个国家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作为现行经济主体,它为伊朗的繁荣和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黑兰炼油厂
    海上钻井平台
    在海上进行油气钻井施工时,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不仅支撑着几百吨重的钻机,同时也是钻井人员生活居住的地方。
    德黑兰
    新贵之城,盛妆崛起
    与伊斯法罕、设拉子不同,此前它从未有过贵为王都的荣幸。但德黑兰也有着伊朗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凌锐之气,一遇抬升便一飞冲天,满身贵气再盛妆崛起,全然不顾那些千年古都的艳羡之情,在全国的中心地带雄视整个伊朗。
    ◎缓慢蓄势快速发展
    德黑兰城市一角
    这是一座与雪山几乎相依为伴的城市,在城中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四季都有皑皑白雪覆盖的厄尔布尔士山脉。
    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也是德黑兰省的省会,坐落在伊朗高原的厄尔布士山脉南麓。从城市的北端可以望见雄伟的达马万德峰,达马万德峰终年积雪,源源不断的雪水顺着山脉流入市区,常年滋养着这片土地。
    很难想象,德黑兰在成为首都之前并没有什么名气,不说远处有古韵深厚的伊斯法罕、设拉子、大不里士,就连近处一座名叫雷伊的小城都能湮没它的光辉。在早年时候,德黑兰只是雷伊城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而雷伊是赛尔柱王朝统治者亲手扶持起来的一座重要城镇,直至13世纪早期被蒙古国军队占领,才渐渐衰落下去。那时候,雷伊的万丈光芒阻挡了周边一切城镇崛起的可能,当它被蒙古人废弃之后,大批居民逃往德黑兰,德黑兰才得以缓慢发展。
    18世纪初,赞德王朝的卡里姆汗曾在这里建起一座皇宫与政府办公室,可他后来又把政府办公室迁往了设拉子。德黑兰刚刚嗅到王都的一丝贵气便与之擦肩而过,实在有些遗憾,好在这遗憾刚过半个世纪便迎来了好运——恺加王朝的第一位国王阿迦·穆罕默德·汗给它带来了今天的地位和荣耀。
    绿宫
    绿宫的外观是浅绿色,门口有一处圆形的池塘,它是萨德阿巴德王宫的一部分。萨德阿巴德王宫原本是巴列维王朝君主避暑的夏宫,是一个由18座宫殿组成的大型建筑群,位于德黑兰北部的山上,大片的森林、花园和草坪使得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当年,那位骁勇的国王来到德黑兰,考虑到它在地理、政治和经济方面可能带来的优势,遂在1795年将都城迁至此处。自此,德黑兰乘势崛起,开始进行一番大规模的建设,现在城内遗留的大多数历史性建筑也均出自于恺加王朝。
    在20世纪初期,巴列维王朝兴起,在礼萨·汗和礼萨·巴列维两代父子君王的统治之下,首都德黑兰经过数次改造和扩建。古列斯坦皇宫等一些古老的宫殿、城堡与要塞被有意冷落,宽阔的主道、华丽的公园,以及国家银行、警察总部、电报局、军事学院等一批现代化建筑快速兴建。德黑兰宛如进行了盛妆打扮,迅速发展成伊朗最大的城市,继而成为整个中东地区的新贵之城。
    ◎壮丽的城市地标
    虽然建造年代不够长久,历史底蕴不够深厚,但德黑兰的凌锐之气锋芒毕露,就像一位蓄势已久的潜能者,只等时运到来便能乘势而起。如今的德黑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街道密如蛛网,空中航线与中央铁路构建立体交通,各种高级学府与宗教场所分散其间,往来的游客与商贾更是络绎不绝,它已俨然成为中东地区一座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从城市格局来说,德黑兰辟有两条著名的街道,即瓦利阿斯尔大街和沙里阿提大街。这两条街均呈南北走向,贯穿整座城市,瓦利阿斯尔大街的两旁还流淌着来自雪峰的水流,蜿蜒前行几十千米,在城内形成一道奇景。
    从城市地标来说,德黑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自由纪念塔、默德塔和伊玛目霍梅尼陵墓。
    自由纪念塔本来名叫“沙赫雅德塔”,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才改称“阿扎迪塔”,意即“自由之塔”。它位于德黑兰机场附近,历来被视为首都的象征。1971年,为了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人们选用2500块大小石块,再用钢筋水泥浇筑成这座雄伟的塔式建筑。
    自由纪念塔
    以自由纪念塔为中心的广场非常开阔,是伊朗人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的场所。
    自由纪念塔通体呈灰白色,全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它恰好位于德黑兰城市布局的中轴线上,下方有四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伸向远处,似将全城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由塔共分为三层,在西北和东南设有四部电梯,乘坐电梯可以通往每一层面,也可以直达塔顶。如果不想乘坐电梯,可从塔底沿着285级石阶盘旋而上,一直到达塔顶的瞭望台,登上瞭望台,便能将德黑兰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在自由塔的底部建有博物馆和电影馆,向观众呈现出伊朗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山河风光和名胜古迹。
    默德塔
    塔顶是俯看德黑兰的绝好地方,坐在塔内的旋转餐厅用餐,享受美食的同时还可以360度欣赏德黑兰市。
    默德塔全称“波艾尔·默德塔”,也称伊朗塔或德黑兰塔。这座高塔主体高约315米,连同天杆高达435米,共分为12层。它属于德黑兰国际贸易与会议中心的一部分,内部建有数间餐厅,一所五星级酒店,一所会展中心,一所世贸中心,一个科技园。该建筑是目前世界上第六高塔,仅次于东京晴空塔、广州塔、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奥斯坦金诺塔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它会取代自由纪念塔成为德黑兰新的城市象征。
    伊玛目霍梅尼陵墓位于德黑兰南部附近。霍梅尼被尊为伊朗国父,在1989年以91岁高龄去世,从那时起人们便开始为他建造一座恢宏的陵墓。从外观上看,这座陵墓很像一座大型清真寺,东南西北各有4座挺拔的宣礼塔,每座塔高91米,象征着国父的高寿。中央陵殿是一个分为三层的大型拱顶,第一层高42米,是为了纪念霍梅尼反对巴列维国王;第二层高57米,是为了纪念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第三层高68米,是为了纪念霍梅尼去世。
    这座巨大的陵园恢宏无比,尤其是中央陵殿的金黄色圆形拱顶,白天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夜晚在灯光的照射下又金碧辉煌,堪称伊朗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相互融合的经典杰作。
    ◎公园与博物馆
    宏大精美的地标性建筑固然令人大开眼界,但德黑兰的公园与博物馆也别有一番趣味。
    波斯御宝
    伊朗御宝又叫波斯御宝,据说是世界上最大、最耀眼炫目、最有价值的宝石收藏品,包括王冠、权杖、古波斯头饰、羽饰、镶上宝石的剑及盾、宝玉、翡翠、红宝石及钻石等。目前,这一组珍贵的宝石收藏品就摆放在德黑兰的中央银行里,供公众参观。
    伊·密莱特公园
    位于德黑兰市中心的密莱特公园占地广阔,绿化非常好,吸引着许多人来这里放松。公园的边缘还建有一座电影院,此外,德黑兰市的第一座音乐喷泉也建在这里。
    古列斯坦皇宫
    这座宫殿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列斯坦”意指鲜花盛开的地方,整座宫殿围绕花园而建,宫殿的装饰十分奢华,美轮美奂。
    首先是位于城北的三座公园。伊·劳莱公园以前专门用于军事检阅,现在可能是全城最热闹的公园。它的内部设有儿童图书馆、木偶剧院、微缩景观城、露天剧场与日本庭园,周围建有手工艺品市场、儿童艺术创造中心、网球场等,吸引了大批德黑兰的年轻家庭。伊·密莱特公园是一座英国式公园,园内水波荡漾、色彩缤纷,集合了玫瑰、月季、天竺葵、紫罗兰、樱草花、金合欢与法国梧桐等多种花草古木。夏特楞奇公园是一座“下棋公园”,园内最有趣的便是辟有两座专门下棋的棋厅。此外,黑白相间的石制釉砖小路以及池塘底部也全被设计成棋盘和棋子的模样。
    其次,便是德黑兰的博物馆。这里的博物馆非常多,最有名气的要属古列斯坦皇宫与伊朗国家博物馆,其他博物馆遍布城市,比如伊朗玻璃制品及陶瓷博物馆、伊朗地毯博物馆、德黑兰釉下彩绘博物馆、德黑兰现代艺术博物馆、尼雅瓦朗皇宫建筑群及萨菲尔办公室设备博物馆、国家珠宝博物馆、绿色宫殿博物馆、邮政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钱币博物馆、烈士博物馆等等。若你有足够的时间走遍以上博物馆,也就等于从各个方面认识了这座年轻的国都。
    从昔年的寂寂小村到如今的繁华国都,德黑兰走过了一条短暂又耀眼的发展之路。当它迅速成长为一座著名的国际化都市,引得许多富豪林立的中东国家也为之侧目。可能是因为天生具有波斯帝国传承下来的荣耀吧,这片一度消沉的土地终于盛妆崛起,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精彩与繁盛。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狮身君主石雕像
    马什哈德
    第二大城市
    马什哈德是伊朗仅次于德黑兰的第二大城市,为霍拉桑省的省会。它位于扎因达鲁德河支流卡夏夫河的河谷地区,地处伊朗东北部靠近国境线一带,与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为邻,是伊朗和中东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地,也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座宗教圣城。
    ◎“殉难者的葬地”
    马什哈德
    唯一一个拥有阿拉伯语名字的伊朗大城市,每年上千万朝圣者拜访这里。
    马什哈德一词的波斯语意思是“殉难者的葬地”。有人说它应该称作马什哈迪·穆格达斯,即马什哈德圣城,因为它与伊玛目阿里·里达的殉难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先,马什哈德只是一个名为萨纳阿巴德的小村,距离图斯城20多千米。808年,阿巴斯王朝的统治者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率军平定河中地区的暴乱,行至此地时因病去世。818年,阿里·里达也来到了这座小村。阿里·里达是什叶派的第八位伊玛目,本应是阿巴斯王朝的继承人,但是按照民间传说,他和哈里发君主马蒙素来不和,马蒙遂设下毒计,让他吃了几颗葡萄后当场身亡。里达死后被安葬在小村萨纳阿巴德的一座塔里,就在马蒙生父哈伦·拉希德的墓旁。后来,该村更名为“马什哈德·里达”,意即里达殉难处。此处渐渐成为什叶派圣地,并逐步发展成一座小城,这即是马什哈德的前身。
    马什哈德城中热闹的巴扎
    在伊朗,逛巴扎绝对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伊朗的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巴扎,其中有些历史悠久。对于旅游者们来说,各种巴扎是最适合淘宝和购买手工艺品的不二选择之地。
    小城发展得极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仅是周围一带小有名气的瞻仰中心。人们在里达的陵墓上筑起一座圆顶,并在陵墓周围相继建起了巴扎与民居。虽然有不少王公富豪们慷慨解囊出资修建,但在公元9世纪前后,里达陵墓总是屡遭破坏又屡次重建。
    蒙古人入侵时,霍拉桑省的许多大城市被摧毁,马什哈德因为规模尚小反而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随着大量幸存者迁入,这座小城渐渐兴盛起来。15世纪初期,马什哈德成为帖木儿帝国的一座主要城市。1418年,他的妻子古哈尔肖德在里扎陵墓旁建起一座壮观的清真寺,这就是今天的古哈尔肖德清真寺。
    进入萨法维王朝时期,该城一度被乌兹别克人占领。阿巴斯一世经过长期血战击败侵略者,于1597年重新夺回了马什哈德。为了鼓励人们前往此地瞻仰陵墓,他本人从伊斯法罕一路步行到了马什哈德。在阿巴斯一世的大力扶持下,这座城市迅速发展,很快成为霍拉桑地区最重要的城市。
    1736年~1747年间,马什哈德在纳迪尔沙的统治之下成为阿夫沙尔王朝的首都。直到恺加王朝兴起,德黑兰成为新的首都,它才屈居其下。19~20世纪里,马什哈德的城市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街道、庭院、清真寺、大学、图书馆等建筑物相继立起,大小巴扎也在市内到处出现。时至今日,这座城市不仅成为什叶派的一处宗教圣地,同时也是伊朗北部的一处贸易中心及农业中心。
    阿里·里扎陵园清真寺
    这里是伊朗最大规模的文化和艺术遗产之一。
    康村
    村子位于马什哈德西45千米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子依山而建,远远望去,所有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派伊朗传统村庄的宁静景象。
    ◎古韵浓郁的老城区
    马什哈德城市分新城区和老城区,新城区多是商业街和住宅,老城区古韵较浓,以宗教建筑和古建筑为主。
    那座著名的阿里·里扎陵园就位于老城区,经过历代营建,它已形成一个由陵墓、清真寺、神学院、博物馆、医院组建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陵园由墓冢大厅和其他柱廊、大厅组成。墓冢大厅的拱形圆顶高约45米,全部用纯金包镶。墓冢四周绕以金银焊制约高3米的栅栏。有人曾详细地描绘:“世界上除这组建筑群外,几乎别无他处再会产生和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效果:一座金色圆顶、两座金色的迈纳勒(宣礼塔)、两座巨大的金色伊旺(中亚国家的许多建筑中常于正面中段设有一个通高的大凹龛,上面是半个拱顶,凹龛底上深处是门洞,这个龛就叫伊旺,其实就是门楼),大批银制和镀金的门……”
    古哈尔肖德清真寺位于陵园南端,拥有高达50米的彩陶圆顶、洞穴般的金色正门与两座华美的迈纳勒。整座建筑的表面装饰全由优质精美的马赛克釉砖镶嵌而成,寺院周围两层骑楼拱廊里的房间专门用于讲学和聚会。
    马什哈德还有纳迪尔沙等人的陵墓以及新建的伊斯兰大学,最有趣的要属三座博物馆。
    古兰经博物馆里收藏着各种精美的镀金《古兰经》抄本,其中最古老的一套版本用库法体抄写在鹿皮上,据说是7世纪的遗物。阿斯坦·古都斯博物馆是伊朗国内藏品最丰富,最优美的博物馆之一,馆内展出了大量的地毯、挂毯、铭文、基石与釉砖样品。这里的邮票博物馆是伊朗国内最大的一座邮票博物馆,里面展出18个国家的邮票与恺加王朝以后的伊朗邮票,展品超过了5万张。
    纳迪尔沙墓
    纳迪尔沙是伊朗阿夫沙尔王朝开国君主,现存的陵墓是20世纪50年代在原址上修建的。
    此外,这座城市亦建有四大公园和三大巴扎。四大公园是指密拉特公园、瓦基尔·阿巴德公园、库赫·圣吉公园和米尔朝·库恰克·汗尼·江伽利公园。公园里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处处可见平阔的草地、宁静的湖水,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大巴扎是指里达巴扎、萨劳亦巴扎和库韦梯巴扎,素来是购物者的必游之地。
    古老的建筑与新兴的商业市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浓郁古韵与时尚气息也在随时交融并汇,马什哈德在重重叠叠的城市影像中变得愈来愈鲜明动人。
    伊斯法罕
    古丝路的南线要站
    漫长的丝绸之路带动一大批都城走向繁荣兴盛,远在伊朗的伊斯法罕也因此而蒙受恩泽成为丝路南线上的一座重地要站。如今数千年过去,丝绸之路犹在,古老都城却已换了模样,在岁月风霜的浸淫之下变成一座承载着深厚古韵的历史名城。
    ◎痛苦与荣耀的缩影
    伊斯法罕商业上的繁荣令人惊叹,出产的传统手工艺品闻名遐迩。这件手工制作的工艺品颜色饱满,精美细腻。
    伊斯法罕处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之中,深居伊朗腹地,又是丝绸之路上的南线要站,不可避免地被历代兵家视为征战之地。在波斯帝国兴盛之时,它便是各路军马的集结之处,因此波斯人为其取名“伊斯法罕”,意即“驻军部队”。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伊斯法罕已初具都市规模。那时候,它正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居鲁士二世的统治之下。到了公元前330年左右,骁勇善战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大军压境而来,波斯一带饱受屠戮之苦,伊斯法罕也陷于连绵战火中。一座辉煌的都城也许只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才能涅槃重生。在其后的塞琉古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萨珊王朝时期,伊斯法罕虽然屡遭重创但总能复兴盛起,而且在每一次兴起之后,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声名也越传越远。
    当时间推进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来到波斯大地,他们在给这片土地带来战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鲜而蓬勃的活力——阿拉伯文明与波斯文明交融碰撞,伊斯法罕开始展示伊斯兰时期的繁华与荣耀。
    伊斯法罕街景
    城市街道整洁干净,很难看到特别高的建筑,这是为了保护散布城中的大量名胜古迹。
    然而,战争的伤痛并未停止。11世纪~14世纪里,塞尔柱人、蒙古人及帖木儿大军相继袭击又相继离去,他们掀起了战争带来了苦难,离去时留下一座遍体鳞伤的城,伊斯法罕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痛苦辗转。16世纪以后,当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萨法维王朝拉开序幕,它在阿巴斯一世的帝国版图中取代了加兹温,成为新王朝的新王都。
    在萨法维王朝统治之下,伊斯法罕进入鼎盛时期,一大批宫殿、园林、桥梁、道路和清真寺相继建起。那时候,城里城外交通纵横,四方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连绵不绝的商队满载着珠宝玉石、丝绸铜器重重涌来,60万人在庞大的城市里穿梭奔忙。据1664年~1667年居住在此的法国商人记载:当时市内有162座清真寺、48所经学堂、173个公共浴池,182家商队客店。在这个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流露出难以遮掩的富贵之气——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伊斯法罕半天下”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18世纪,阿富汗人挥鞭而来,伊斯法罕人口锐减,一蹶不振。直到巴列维王朝,这里的许多历史建筑才得以修复,并建起了一座座工业区,伊斯法罕才得到渐渐兴盛。这座几经战火洗礼的老城重新站立之后,在最近一个多世纪里快步发展,迅速荣升为伊斯法罕省的省会与伊朗第三大城市。
    在伊朗历史上,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像伊斯法罕一样,成为伊朗古代历史最痛苦且最荣耀的一个缩影。而且,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深厚底韵也令伊朗境内的其他历史名城难以比肩。
    伊玛目广场旁的小店
    广场四周有很多出售波斯工艺品的小店,这里的商品比巴扎里出售的商品更精美。这家铜器店出售的波斯铜器都是老匠人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
    ◎名城古迹
    哈鸠大桥上的国王会客厅
    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哈鸠大桥有卫队把守,是皇室贵族观看盛典、游玩、纳凉的地方。举行盛典时,国王站在桥中央的国王会客厅观看大典。
    既然贵为王都,伊斯法罕的城市建设必有庞大合理的格局。这座城市有一河一道穿行而过,一河是指扎因达鲁德河,一道是指查哈尔巴大道。扎因达鲁德河长达360千米,自东向西绕城而过,河面上架起大大小小的桥梁,有全城最古老的谢赫里斯坦大桥,有风情万种的三十三孔桥,有兼作水坝的哈鸠大桥,有连接皇家庭院的居易桥,还有连当地人都数不清的各种石桥木桥。查哈尔巴大道长5千米、宽47.5米,将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道边的店铺民居鳞次栉比,宫殿和公园穿插其间,各大名胜古迹如珠玉般散落四处,比如伊玛目广场、伊玛目清真寺、卢特夫拉清真寺、礼拜五清真寺、四十柱宫以及大小经学堂等等。
    当时,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决定迁都后,伊斯法罕便开始大兴土木。在国王的预想之中,伊斯法罕将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它拥有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该建筑群构成一个集政治、经济与宗教信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建筑区,里面既有皇家专用的清真寺,又有普通民众使用的大清真寺及大型巴扎。这幅建筑蓝图后来变成了现实,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伊玛目广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定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时,伊玛目广场即名列其中。
    拥有迷人倒影的哈鸠大桥
    它既是一座桥,也是一座坝,共有二十三孔。古桥留存到今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便利的交通桥,更是一件艺术品。
    四十柱宫
    宫殿位于一个大花园中,修建于1647年,在当时是阿巴斯二世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这座建筑从一个侧面完美地体现了萨法维王朝的强盛。
    礼拜五清真寺的穹顶
    这是一座壮观的古老建筑,建成于11世纪末,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又被不断改建和扩建。外表华丽,内部质朴,朴实的土砖建筑令人恍如穿梭时空,返回古代。
    在伊玛目广场的周围矗立着不少著名建筑物,比如伊玛目清真寺、卢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加普宫等。这些历史古建在后文里将有详细说明,此处简单介绍一下四十柱宫和礼拜五清真寺。
    四十柱宫是萨法维王朝举行国家盛典和会见外交使节的地方。宫殿周围绿树成荫,正面高大宽敞的敞廊上擎立着4排20根独木柱,殿前有一座巨大的水池。当宫殿倒影映在清澈池水中,地面水面连成一体,远远看去像是一座有着40根柱子的宫殿,故而得名“四十柱宫”。这座宫殿的室内四壁和天花板上,绘有当年波斯同奥斯曼帝国以及印度作战的大型壁画,生动反映了历史上的战场景观。
    礼拜五清真寺在伊朗的很多城市里都可以见到,伊斯法罕的这座礼拜五清真寺虽然不能和伊玛目清真寺、卢特夫拉清真寺相比,但它是全伊朗拥有最大庭院的一座清真寺。该寺建成于11世纪末期或12世纪初期,庭院长76米、宽65米,中央有一座大理石砌成的池塘,池边饰有精美的花纹,池中显现出四座“伊旺”的合影。如果观者足够细心,可以从这座清真寺里发现伊朗自11世纪以后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
    在伊斯法罕城西6千米处,还有一座建于蒙古统治时期的陵墓,名叫迈纳勒·琼邦,它包括一座墓碑和两座宣礼塔。两座宣礼塔比较特别,人送美名“摇晃塔”。当游客爬上狭窄的楼梯,登上其中一座塔并倚靠墙体猛力晃动时,塔身会左右摇晃,奇怪的是,它对面的另一座塔也会开始摇晃。人们发现它们虽然易于撼动,但在建成后的七百年里从未倒塌。
    伊斯法罕大巴扎的大门
    中东最古老的集市之一,大巴扎将相距1.7千米的礼拜五清真寺和伊玛目广场连接了起来。照片中是大巴扎靠近伊玛目广场的入口,这里是伊朗最大、商品最丰富的巴扎之一,在这里逛街,很容易就耗掉半天光阴。
    17世纪时伊斯法罕出产的两件波斯陶器
    ◎“真正的伊斯法罕”
    进入新世纪之交,伊斯法罕焕发出新的活力。当本身固有的历史底蕴被全力激发,只需一次有力的推动与一次良好的时机,它便会加速起跳,重振雄风。在伊朗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伊斯法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一座仅次于首都德黑兰的工业城市。这里的轻纺工业非常发达,拥有数十家纺织厂,产品占到了全国纺织产品的一半以上,成为全国纺织业的中心。轻工业企业的规模也不小,主要涵盖了家用电器、水产品加工、食品、饮料、造纸等企业。同时,伊斯法罕还是伊朗的重工业基地,拥有现代化的冶金综合企业,钢铁年产量达数百万吨,不但能满足本国钢铁需要,且能持续不断地向国外出口。
    伊斯法罕成为伊朗商业中心之一的最佳代表便是那座闻名世界的大巴扎。在波斯语里,“巴扎”是市场、集市的意思。伊斯法罕的大巴扎是一个由街巷组成的大迷宫,其标志性结构是“恰豪勒苏”,即可通向四面八方。它在上方盖有一个巨大的拱形圆顶,拱形圆顶上留有小孔,光线通过小孔射入,起到夏季遮荫冬季保暖的作用。大巴扎里面还建有茶馆、公共浴室甚至小花园,巴扎的中心主道长约5千米,四周辟有好几个相连的通道,通道两旁摆满了茶具、鞋帽、地毯、铜器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由于规模浩大、品种繁多,很多人一度把它视为中东地区最大、最繁华的巴扎,甚至将其称为“真正的伊斯法罕”。
    丝绸之路上的南线要站发挥出惊人的潜能,伊斯法罕的盛名已在欧亚大陆再度崛起,这座浓缩着伤痛与荣耀的城市也将在整个中东国家里矗立成新的地标。
    设拉子
    玫瑰与夜莺之城
    玫瑰花儿有多么芬芳迷人,夜莺唱得有多么婉转动听,设拉子就有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在几百年以前,伊朗的伟大诗人哈菲兹钟情于玫瑰与夜莺,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因而享有“设拉子夜莺”之誉。他去世以后被安葬在设拉子,人们遂把这座美丽的城市称作“玫瑰与夜莺之城”。
    卡里姆汗城堡
    18世纪,卡里姆汗大帝建立了赞德王朝,定都设拉子,并建造了这座王宫。这片规模庞大的建筑群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是设拉子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
    ◎在战火中淬炼
    世上有些地方注定是天生的浪漫,不管它曾遭受过多少苦痛,仍然会把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设拉子就是这样一个浪漫之地,流水潺潺、鲜花盛开,喷泉涌动、树木葱郁,宛如一片仙境。
    然而,你知道这座城市背后隐藏的漫长历史吗?在几千年的战火淬炼之中,它没有被铁蹄踏灭,反正从滚滚硝烟中催生出惊人的美丽。
    设拉子地处扎格罗斯山脉南部,靠近马哈尔鲁河,是法尔斯省的省会,距离德黑兰900多千米。在伊朗历史上,这座城市数次被立为王都,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
    早在2500多年以前,居鲁士大帝开创波斯帝国之时,设拉子即已被定为国都。此后不久,大流士一世又在附近建起一座巨大的宫殿波斯波利斯。9世纪~10世纪,这里成为商贸集散地之一。到了12世纪~14世纪,设拉子经过突厥人、蒙古人的几番攻退,又艰难跻入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之列,一批波斯传统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也在此时相继涌现。
    17世纪初,正值阿巴斯王朝统治之下,大将军伊玛目·郭利汗在法尔斯建立酋长政权,设拉子在这一段和平时期稳步向前发展。但到了18世纪,阿富汗人来袭,此地再燃战火,设拉子遭受重创。直至被纳入赞德王朝第一任统治者卡里姆汗·赞德的统治下,这座城市方才再度贵为王都,设拉子出现了许多清真寺、城堡和宽阔的大街与热闹的巴扎,一座饱受战火蹂躏的城市从此迅速走向繁荣。
    如今的设拉子已成为伊朗南部最著名的城市,城内格局可分为新城区与旧城区。旧城区有赞德陵墓、波斯波利斯遗迹、清真寺等古迹,新城区有基督教堂和学校,以及一大批现代化企业,涉及化工、纺织、制糖、银器制造、地毯锦锻、电器行业等,成为新兴的商业区和工业区。
    ◎花都与陵园
    由于身处山谷之地,这一带的海拔高度与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花卉植物的生长,设拉子年年都是一片花的海洋。尤其等到每年三月的努鲁兹节,全城每个角落都会散发着醉人的花香——设拉子由此享有“花都”之名。
    当地人极为偏爱各种美丽的花卉草木,在城内开辟了一座座美丽的波斯庭院,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无数浪漫的气息。
    哈里利庭园里盛开着天竺葵、九重葛、黄玫瑰、蓝色睡莲、野蔷薇,法国梧桐、枫树等各种装饰性树木在庭园的东北角形成了一片阴凉的“勃奈高赫”。
    卡里姆汗城堡的瞭望塔
    城堡四角有四座高14米的瞭望塔,塔身布满砖砌的几何图形,十分漂亮。
    艾拉姆花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恺加王朝时期,当时一位建筑师在园中建起一座漂亮的两层建筑。楼体正中是一座可欣赏园内全景的廊台,周围是附有壁龛的房间与一间全用镜子装饰起来的大厅。园中种植着许多挺拔的柏树,其中一棵是全城最有名气的萨尔韦·纳兹(窈窕之柏)。
    迪尔古又名赏心园,园内辟有一条大道,大道一直通向古宅,道边摆有各种花坛和大片的柑橘树。古宅是恺加王朝时期的建筑物,各扇木门上镶嵌着不少玻璃镜子,还绘有许多花卉禽鸟的优美图案。每到秋季,花坛里竞相吐蕊,柑橘树上硕果累累,整个园子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波斯帝陵
    这片距波斯波利斯不远的一座山崖上埋葬了四位名震古今的波斯帝王,墓葬从左往右分别安葬了大流士二世、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每座陵墓从外观上看呈现十字形,上方都雕有波斯智慧之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像,代表君权神授。
    不知道几百年前的两位诗人萨迪和哈菲兹是否也迷恋这里的迷人花香?他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颠沛流离,最终在设拉子寻得一片静谧之地,开始了漫长的诗歌创作。萨迪开创了伊朗古典抒情诗之先河,著有《果园》和《蔷薇园》两部代表作品。哈菲兹是伊朗古典抒情诗之泰斗,从小即能背诵全本《古兰经》,他创作的五百多首“嘎扎勒”既是现实主义作品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令德国大诗人歌德也忍不住深情赞美。
    这两位诗人的陵墓均位于设拉子,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瞻。哈菲兹陵园位于典雅的庭院中,是一座简洁的八角亭,亭下摆放着诗人长眠的石棺,墓碑上刻有他的诗句。最让人感动的是,无论哪一天,陵园里都聚集着三三两两的敬仰者,他们大多是青年学生和年轻情侣。
    萨迪的陵园铭刻着一行诗句:“设拉子的萨迪之墓散发出来爱的芳香,即使在其谢世千秋之后亦能回环永存。”诗人去世后不久,这座陵园成了许多诗歌和文学爱好者的瞻仰地。1808年,卡里姆汗·赞德还曾对此地进行了修复。
    ◎怀旧的古迹
    几乎所有的浪漫之地都少不了怀旧色彩,设拉子的怀旧情绪就那么坦坦荡荡地展露在城市表面。除了萨迪陵园和哈菲兹陵园,这里的街道也喜欢以名人来命名,比如菲尔多西大街、哈亚姆大街、安瓦里大街、大流士大街等。当然,在设拉子最能令人激发缅古之情的要算那座于阿契美尼德王朝兴建的王宫遗迹波斯波利斯。
    光明王墓
    这里既是一座陵墓,也是一座清真寺,它的内部墙体和天花板贴满了彩色玻璃,其中一间圣殿内全用镜子装饰。
    古兰经城门
    设拉子城内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来设拉子旅游必去的一处景点,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波斯波利斯是大流士一世在位时下令建造的都城,前后由三代君王花去60多年的时间才算建成。然而仅在一个多世纪以后,它便毁于亚历山大的一把冲天大火。几千年过去,波斯波利斯又经岁月剥蚀,如今只剩下残破不堪的通天石柱、四方之门。如果有机会可以面对这片遗迹,不妨尽情感受一下昔日那个辉煌帝国带给后人的巨大震撼。
    莫克清真寺蜂窝状的立体穹顶
    这座清真寺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粉红清真寺。正如其名,整座清真寺给人一种梦幻炫丽的感觉。
    帕萨尔加德也是设拉子附近的一片历史遗迹,它是居鲁士大帝曾经建立的王都,至今还留有一座居鲁士的衣冠冢。只可惜,这片土地现已完全失去往日的荣耀与辉煌,唯有一根挺拔的石柱仍然铭刻着那位英雄帝王的名字。
    设拉子市内处处皆有怀旧古迹,比如古兰经城门。它是立于城市北部的一座装饰性城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听说,卡里姆汗曾在城门顶上某个小房间里放了一本《古兰经》,人们相信在《古兰经》的赐福下,这个城门将保佑设拉子的居民们平安回归。
    可能因为设拉子天生就是一座浪漫之城,在这里即便是用坚硬岩石堆筑的建筑物也会散发出优雅迷人的气息。不信吗?去看看远近闻名的光明王墓和粉红清真寺吧。
    光明王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第八伊玛目阿里·里达的兄弟艾哈默德,他的陵墓被称作光明王墓。据说,没人知道艾哈默德去世后被安葬在哪里,当有人路过这片陵墓所在地时,发现有金光微微露出,遂将此处定为光明王之墓。对设拉子人来说,这里是本市最重要的伊斯兰教圣地。光明王墓里如古列斯坦皇宫里的镜厅那般华丽,室内镶满了晶莹的玻璃,在灯光的作用下,整个厅堂呈现华美淡雅的碧玉绿。
    莫克清真寺更不用说了,它应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清真寺。那繁复精美、色彩艳丽的彩釉外墙和顶部蜂窝状构造,再加上阳光透过祈祷大厅彩色玻璃时留下的迷离美景,会令每一个游客终生铭记。
    拥有如此众多而精美的历史古迹与满城花香,怎能不让人对设拉子充满憧憬与想象?它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超凡脱俗,本想藏入深闺却难掩四射的华光。莫非,这真是《一千零一夜》里描述的美妙都城?玫瑰绽放,夜莺啼鸣,设拉子的夜空飘过波斯帝国的千年之魂。
    卡尚
    别样的绿洲风情
    在扎格罗斯山东麓、卡维尔大沙漠的边缘地带,有一片巨大美丽的绿洲,伊斯法罕省的明星城市卡尚便位于此地。如果城市可以有性别的话,那么卡尚一定是位妖娆女子。这里除了盛产漂亮的彩釉、华丽的丝绸与各种精美的陶器铜器,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尤其是玫瑰园里的迷人香水更为她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绿洲风情。
    布鲁杰尔迪古宅内景
    宅子中间是个庭院,庭院中间有个大水池。房子外观朴素,走进里面却能看到豪华的装饰,所有门廊和墙面上都有美丽的雕刻和壁画。
    ◎风塔、陵墓与清真寺
    受到沙漠性气候的影响,伊朗人很早就发明了一种叫“风塔”的特色建筑,这其实就是最古老的空调设备。生活在卡尚一带的人们将其进行改进,形成别具一格的“保德基勒”。保德基勒四面镂空,无论风向来自何方,都能被引入塔中,再通过室内外温差产生的压力将气流循环到室内。在先进的电力空调尚未引入之前,这个古老的建筑一直是卡尚人度过酷夏的防热措施之一。当然,现在它已成为卡尚的一道独特风景。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屋顶
    浴室距离布鲁杰尔迪古宅很近,屋顶很特别,一个个凸起的穹顶布满用于采光的圆窗,仿若宇宙空间的天体。它修建于500多年前,被视为伊朗浴室建筑的典范。
    与保德基勒不同,陵墓和清真寺在伊朗处处可见,更不消说在卡尚这样的明星城市了。卡尚最有名的清真寺是阿高·布佐勒格清真寺和马斯杰德·贾迈清真寺,前者建于恺加王朝时期,后者建于塞尔柱王朝时期,它们都拥有砖砌穹顶、宣礼塔及精美的马赛克彩釉砖。
    这里还有两座比较有名的陵墓,郝杰·塔居丁陵墓的部分早期建筑属于塞尔柱王朝,顶部的天花板属于蒙古人统治时期,苏尔坦·阿米尔·阿赫默德陵墓也可以追溯至塞尔柱王朝和萨法维王朝。
    ◎古宅、花园与经学堂
    布鲁杰尔迪古宅是卡尚的著名景点,古宅的主人是一位大商人,名叫哈吉·赛义德·贾法尔·布鲁杰尔迪,设计它的建筑师也非常有名。这座建筑的铭文上明确记载着始建时间为伊历1293年(即1876年),几十名劳工、建筑师和绘画师前后花去18年时间才算建成。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这栋建筑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
    古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两层高楼,楼顶中部建有一座两层拱顶,十几个龛状天窗如花瓣一般围簇在拱顶的四周,上部的小拱顶犹如花蕊挺立其间,两侧分别立有两座保德基勒。高楼的中间是挑空大厅,大厅四周的墙柱门廊虽已残旧,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周围是外廊及大小房室。挑空大厅正面墙上的精美浮雕与著名画家毛鲁·莫尔克·贾法里的作品都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不少艺术气息。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穹顶
    穹顶上是复杂的几何图案,由白色和蓝色瓷砖拼接而成。
    既为沙漠边缘的绿洲城市,卡尚自然少不了迷人的花园。卡尚有一座古老的费恩花园,费恩花园于1590年由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设计建造,遂又称作“国王花园”。
    这座花园占地23700平方米,院子里有挺拔的树木、碧绿的草地与繁盛的花朵。阿巴斯一世及其后的多位君主不断对花园进行扩建和保护。在建造之初,花园的主题就定为泉水,故而园内拥有许多与泉水相关的景点,其中最大的亮点即是那座苏莱曼尼耶喷泉。
    苏莱曼尼耶喷泉四季喷涌,源头来自附近山腰的苏莱曼尼耶泉,园内独特的水利系统使得人们不用借助任何压力工具即可让山泉流入园内每一个角落的水池里,不停浇灌着美丽的植物。
    阿巴斯一世还在花园中央建起一座皇宫,皇宫分为两层,每层各有四间房屋,共计八间,这八间房屋里住着国王的妻子和妃子。据说阿巴斯在此居住时,每天晚上会选择一间入住,故而又名八天堂宫。
    卡尚还是伊朗有名的玫瑰之乡,每年五月里都会举办一场隆重的玫瑰节。如果在伊朗逗留的时间恰好是这个时间,那么在街头、庭院或者是费恩花园里,处处都可见到盛开的波斯玫瑰。卡尚人不仅喜欢欣赏玫瑰花,还会将新鲜的玫瑰花与甘冽的山泉水制成独特的玫瑰花水,再把它加入菜肴、饮料与果酱里,吸取美妙的花之灵气。
    在卡尚的中心地段还有一座全城最雄伟的建筑——伊玛目·霍梅尼经学堂。它建于19世纪初期,由恺加王朝的法塔赫·阿里国王下令兴建,前后花费了九年时间。经学堂有一座双顶的砖砌穹顶,自地面达至穹顶约高27米,中心庭院的四周辟有52间小室,据说此处一度是宗教学生的宿舍。
    如果有足够的旅游时间,那就尽情享受卡尚的美妙之处吧,别忘了这里还有阿布鲁鲁陵墓、贾劳利古堡、塔丕·锡亚尔克遗址,最不应该擦肩而过的就是闹市区的大巴扎,以及充满乡土气息的奥布大扬奈小村庄。总之,卡尚是一座总会给你制造无数惊喜的绿洲城市。
    民居建筑
    在伊朗的民居建筑里,人们很重视大门的设计。有些传统古宅还会在大门上留有两种有趣的门环,一个为圆形门环,另一个为柱形门环。按照当地习俗,若是女客来访会敲圆形门环,男客来访会敲柱形门环,这样主人在屋里仅凭声音便可判断来者是女客还是男客。
    库姆
    什叶派圣城
    在库姆河畔、卡维尔沙漠之邻,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名叫库姆,它是库姆省的省会城市,距离首都德黑兰南部将近150千米。库姆的建城史大约有1100多年,自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第八伊玛目阿里·里达将妹妹法蒂玛·马尔苏玛埋葬在此,它便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座圣城,同时也成为伊朗国内仅次于里达陵墓所在的马什哈德的十二伊玛目派第二大圣城。
    ◎千年古城,三起三落
    扎姆卡兰清真寺
    清真寺建于1050年,千年的时光为它凝固了太多神圣之感。
    “库姆”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含有“起来”之意,可在建城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都城毫无崛起之象。说起来,库姆其实可以算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在一向干燥缺水的伊朗高原上,它紧邻水流湍急的库姆河,占有不少地利之便。
    但在战乱频繁的时期,这种地利之便没给它带来多少好运。13世纪蒙古人入侵,库姆横遭劫难,直至15世纪才稍稍恢复元气。16世纪初,萨法维王朝建立,将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定为正式国教,并将法蒂玛·马尔苏玛的陵墓列为什叶派的最大圣地。
    法蒂玛是谁?她是什叶派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达的妹妹。816年~817年,法蒂玛去探望哥哥,在经过库姆时不幸病故,阿里·里达遂将妹妹的陵墓建在了库姆河南岸,称作法蒂玛墓。
    被萨法维王朝定为圣城以后,库姆迎来了好运,扬眉吐气焕然一新。法蒂玛墓也被扩建成一座宏伟壮观的大清真寺,年年吸引着大批什叶派穆斯林前来进行传统的朝觐和洗礼活动,他们认为能够瞻仰这座陵墓是崇高而虔诚的行为。在其后一个多世纪里,在萨法维王朝统治期间,库姆名声日隆,迅速走向繁荣。
    18世纪初,阿富汗人入侵伊朗,刚刚焕发新颜的库姆又遭兵祸。恺加王朝建起后,法拉赫·阿里国王重修圣城,它才再度兴旺起来。20世纪20年代中期,巴列维王朝建起,什叶派屡受打击,尤其是到了礼萨王统治时期,它变得日渐萧条冷落,一度寂寂无名。直到巴列维王朝被推翻,这座古老的都城方才三次崛起,重新站立成什叶派圣城之雄姿。
    ◎宗教圣城,实至名归
    能被尊为什叶派圣城,库姆自然实至名归。这座都城除了是法蒂玛的栖息之地以外,还分布着150多座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清真寺,比较著名的有12世纪中期建成的莫扎赫尔清真寺,有14世纪20年代建成的贾阿德尔清真寺和卡节姆清真寺,以及15世纪60年代建成的阿里清真寺等等。那些巍峨壮观的古代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建筑艺术的经典融合,也是伊朗古代工匠们的劳动结晶。
    库姆同时还是伊朗的伊斯兰神学教育和研究中心,这里建有一批著名的神学院和神学研究院,比如有六百多年建成史的菲依齐耶神学院、接纳世界各地留学生的霍贾梯神学院,以及道鲁·夏法神学院、米耶神学院等等。每年,此地都有几万名学员和教士学习与或研究什叶派神学,还有一批高级神学家忙于著书立说、出版刊物。
    平常时日,库姆始终保留着浓郁的宗教气息。男男女女身着伊斯兰标准服饰,很多穆斯林每天按时前往清真寺大殿做礼拜。尤其是到了每个星期五,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挤满了穆斯林信众,他们虔诚地聆听着伊玛目在台上讲经说道或者议论时局。
    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和购物人也渐渐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国外,常常在巴扎上忙着购买各种精巧的纪念品,品尝当地的风味小吃及点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给这座千年宗教圣城又增添了一丝独特的味道。
    法蒂玛·马苏玛圣陵园
    哈马丹
    旧时的都城
    哈马丹位于阿尔温德山峰下,地处德黑兰的西南方,是伊朗哈马丹省的省会。古时候,哈马丹一度称作埃克巴坦纳,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是伊朗历史上最古老、人口最稠密的城镇之一,也是诸多王朝的旧都。
    16世纪哈马丹城市地图
    ◎谜一样的历史
    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一直是个谜,有人说它约建成于公元1100年,有人说约建于公元前3000年,还有人说远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供了另一个说法:哈马丹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国的建立者戴奥凯斯。据说,戴奥凯斯本来是某个部落首领的儿子,文武双全、智勇过人,长大以后先被部落选为仲裁者,后来又被米底人选为国王,并给他修筑了一座大型宫殿,配备了一支禁卫军。戴奥凯斯登上王位很不满足,接着强迫米底人另造了一座新都,取名哈马丹。
    根据希罗多德书里的描述,哈马丹从里向外建起了七圈城墙,每一圈城墙都比外面一圈要高出许多。由于城市建于平原之上,这七圈城墙可以有效防御敌人的进攻。最有趣的一点是,城墙居然分为七种颜色,从外向里分别为白色、黑色、紫色、蓝色、橙色、银色和金色。最中心的城墙由黄金包裹,而戴奥凯斯的王宫就在这座黄金城墙之内。
    然而,后人根据众多史料推测:哈马丹和两河流域的城市一样,没有七道彩色城墙。取名哈马丹是含有“聚汇之地”的意思,一是因为它曾是米底帝国的政治中心,二是因为此乃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维持着东西方繁荣的国际贸易。米底帝国灭亡之后,哈马丹相继成为古波斯历代帝王的避暑夏宫。到了帕提亚王朝、萨珊王朝,哈马丹把“桑格·希尔”作为古城的标志物,即石狮子。它在伊朗历史上兴盛了2700多年,直至今天仍然是伊朗最主要的城市。
    伊玛目·霍梅尼广场
    现代的哈马丹由德国建筑师卡尔·弗列茨设计,城内有六条笔直大道,从伊玛目·霍梅尼广场向外辐射,构成了新市区。它是伊朗西部的贸易中心,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区,主要经营轻纺工业,但手工作坊也仍然存在。由于地处阿尔温德山坡下,多条高山河流流经哈马丹,年年浇灌着这一片土地。哈马丹也随之慢慢形成伊朗著名的农业区,不但以盛产粮食和水果而闻名,而且成为伊朗农牧业生产的中心。
    那么,哈马丹古城究竟有没有黄金之墙?它在各个时期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这些问题目前无人知晓。若是能够挖掘深埋于地下的哈马丹古城,也许后人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
    ◎陵园之城
    尽管重重迷雾掩盖着真实的历史,哈马丹仍然会显露出些许微光。从那些杰出人士留下的痕迹里,人们仍然可以想见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荣光。早年时期,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即在这里成长,又从这里走出,开创伟业。
    以斯帖和马尔杜蔡被安葬在哈马丹。以斯帖是苏萨的犹太裔皇后,也是古波斯帝国薛西斯一世的妻子,马尔杜蔡是她的叔父,为二人修建的陵园是犹太人在伊朗最重要的瞻仰圣地。不过也有人认为,此处安葬的可能是另一位犹太裔皇后。
    以斯帖皇后和马尔杜蔡写信给犹太人
    以斯帖和马尔杜蔡陵园
    中世纪时期,举世闻名的波斯科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和哲学家阿维森纳长年居住在这座城市。他是一位天才,能够熟练背诵全部《古兰经》,被称为“精通多学科”的科学家。1952年,人们在他的墓地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陵园,然后又在附近建起了一座图书馆和小型博物馆。
    11世纪上半叶,哈马丹出现一位神秘主义派诗人,名叫保保·塔黑尔。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广为传诵,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此建起了一座保保·塔黑尔广场,并将他的陵墓设计成呈火箭形的纪念碑。
    阿维森纳墓
    墓上方的纪念塔由12根石柱组成,代表阿维森纳懂得12种学科。阿维森纳被誉为中世纪阿拉伯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在医学上对世界的影响更是显著。
    保保·塔黑尔陵墓
    陵墓位于哈马丹城北部,在一处公园里,被鲜花和曲径环绕,环境优美。
    拱拜德·阿拉维扬是一座12世纪塞尔柱时期的陵园,后来由阿拉维家族掌管,这个家族曾统治哈马丹长达两个多世纪。陵园有两个位于塔内地下室的墓葬,可以通过塔内的盘旋楼梯走下去。陵园内部是灰泥装饰,外墙上绘有复杂的几何图案与花卉图案,以及一些古老的铭文,它是哈马丹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处遗迹。
    除了陵园,哈马丹还保存着其他几处有名的历史遗迹,比如石狮子、塞琉古王朝庙宇废墟、甘奇纳麦岩刻、勃尔杰·古尔邦,以及各类古波斯的金银器皿、金银书版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历史遗物,虽然不足以展现哈马丹的过去,但完全可以证明此地曾是一片历史悠久、荣耀于世的古老都城。
    保保·塔黑尔陵墓穹顶
    加兹温
    从王都转身而来
    加兹温位于伊朗西北部,是加兹温省的省会。这座城市地处厄尔布士山脉与扎格罗斯山脉的交汇处,是从德黑兰通往伊朗西北部、黑海和伊拉克的一个重要节点。16世纪萨法维王朝期间,加兹温在塔赫玛斯普一世的统治之下定为王都。但和伊斯法罕、设拉子、马什哈德、大不里士等古城相比,它只能算是一座年轻的王都。
    礼拜五清真寺的尖塔
    伊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这样的尖塔一共有两座,被称为宣礼塔。
    ◎两座清真寺
    加兹温城里有两座清真寺非常有名,一是礼拜五清真寺,一是先知清真寺。礼拜五星期寺又叫乔麦·卡比尔清真寺,它的中心大庭院里有四座“伊旺”,位于薛哈道大街以西。南面的“伊旺”里有一座用特殊大理石建成的“米哈拉布”。“米哈拉布”具有类似磁性吸力的表面,可以吸附卵石,孩子们常在上面玩耍。
    这座清真寺建于1106年~1153年,到了阿巴斯时期几经扩建和修缮。很多人甚至以为它是在阿巴斯哈里发王朝时期的哈隆·拉希德于公元8世纪末期修建,建址恰好位于萨珊王朝拜火教的遗址之上。直到最近,清真寺的修缮工作仍在继续,人们把寺院穹顶下部壁缘上用库法体书法刻成的铭文刚刚精修过一番。礼拜五清真寺的正门高11.5米、宽11米,旁边立有两座雄伟的迈纳勒(宣礼塔),据说阿巴斯国王也曾亲自修缮过呢。这座建筑最古老的部分名叫“马斯杰迪·哈隆尼”,它与正门的走廊相连接。
    先知清真寺也叫马斯杰德·纳比或者皇家清真寺,位于伊玛目·霍梅尼大街的南面,在巴扎的中心地段,是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属于恺加王朝时期。它的表面饰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彩色釉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设拉子的大小清真寺。进入寺中,可以看到中心大庭院里有四座壮丽的“伊旺”,上面均装饰着色彩斑斓的釉砖与库法体的铭文。
    先知清真寺
    ◎两座陵墓
    在加兹温城里,与这两座清真寺齐名的是两座陵墓,其中一座是伊玛目扎德·侯赛因的陵墓。伊玛目扎德·侯赛因是第八任伊玛目的嫡子,他的陵墓位于烈士陵园的中心。有人说他是在陪同父亲前往霍拉桑的途中因病逝去而葬在了加兹温。这座陵墓是一座蓝色圆顶建筑,前面辟有大门,门边有六座小型的迈纳勒、陵墓中铺有墓石,并围有高高的环形拱廊,外部另设围墙,墓上还有经过精心装饰的八面体圆顶拱形建筑,整个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巴洛克式风格。
    人们发现,该建筑有些部分属于萨法维王朝时期。根据一方釉砖上的铭文可以得知,它是奉墓主女儿扎伊纳布·贝恭之命而建成的。陵墓上刻下的最晚日期是1588年,即萨法维王朝的塔赫玛斯普统治期内。第二个日期是1630年,被刻在另一方釉砖的铭文里。此外,陵墓的镜面镶嵌及一些彩陶釉砖装饰,则能看出是19世纪的作品。
    在13世纪~14世纪,加兹温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塔法维,他是一流史学家拉希杜丁的徒弟,其作品《扎法勒·纳美》是继菲尔多西《列王传》问世之后所创作出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作品之一。而且,穆斯塔法维还是一位地理学家,著有一部关于天体和地理的作品《诺兹哈图·古路布》。该书阐述了当时人们关于宇宙起源和结构的概念,并对伊朗诸城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描述。这位学者去世以后,人们把他安葬在加兹温。他的陵墓是14世纪的建筑物,包括一座砖砌地基、一座圆形建筑体、一方釉砖铭文、两组钟乳石形的装饰工程,以及一座高高的圆锥形拱顶。后来,这座圆锥形拱顶又按蒙古族王朝时期的建筑形式重新进行了装修。
    伊玛目扎德·侯赛因陵墓
    阿拉穆特古堡
    阿萨辛将古堡都建在地形陡峭的深山里,阿拉穆特古堡是其中一座,路途相对容易前往。古堡只余下一些残砖断瓦,在周围壮丽景色的映衬下,显出苍凉之意。
    ◎两大工程
    在加兹温附近还有两大看点值得一去,一是阿萨辛的古堡,一是赛菲德·鲁德水坝。阿萨辛古堡位于厄尔布士山脉南麓靠近阿剌模特河一带,也叫鹰巢城堡。阿萨辛是一个古怪奇异的宗教,有时会派遣杀手前往各地谋杀政治和宗教的领导人。他们在山脚下建造了若干古堡,随时找机会四处散布自己的思想。
    13世纪,蒙古人入侵并占领了鹰巢城堡,阿萨辛教徒们才四散离去,不明所踪。现在如果想去参观古堡的话,路途依然难行,最好找到一位当地向导,再骑马一周左右才能到达。而且,某些危险的地方只有经验丰富装备齐全的登山运动员才能爬上去。
    相比之下,前往赛菲德·鲁德水坝就很轻松了。在距离加兹温大约80千米处有一座普列·劳乌香古桥,跨过古桥前行大约10千米会看到一片四面环山的蓝色湖泊,它位于克孜勒乌赞河和鲁德河的交汇处,那正是美丽的赛菲德·鲁德大水坝。这里山光水色风景绝妙,很适合喜欢近途旅行的游客。
    从加兹温城前往阿萨辛山谷的公路沿着小山包迂回曲折,急弯不少,沿途都是美景。
    可能是因为身为王都的历史比较短暂,加兹温并没有显露多么逼人的王者气势。许多游客更愿意把它当作一座散发着淡淡波斯韵味的小城,来过便留恋,错过会想念。
    大不里士
    山谷中的古城
    大不里士位于伊朗西北部,坐落于萨汉德山北麓的美丹柴河谷平原上,距离德黑兰五六百千米。它是东阿塞拜疆省的省会,也是伊朗第四大城市,被视为西北方的门户和商业中心。这座山谷中的城市由于在伊朗历史上曾得到多位君主的青睐而被列为王朝首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
    贝楠楼
    这栋古老的建筑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如今它是大不里士艺术大学建筑学院的一部分。
    ◎曾经屡为国都
    由于地处西北部的交通要道,为四方各界提供通行之便,大不里士早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便开始了建城史。到了3世纪前后,这里已经成为阿塞拜疆的都城。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占领了大不里士,将其列为一处军事重地,而后它又被在中亚一带形成割据势力的伊斯兰王朝先后管辖。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攻克巴格达灭掉阿巴斯王朝,建立了蒙古人统治的伊儿汗国,大不里士被定为国都,成为伊儿汗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统治者在该城附近建起马拉格天文台、图书馆,还编制了《伊儿汗历》。伊斯兰学术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发展,城市周围建有多座清真寺和宗教学校,渐渐成为什叶派和苏菲派的学术中心之一,浓厚的学术氛围继而又吸引了各国旅行家、艺术家、哲学家,众多学者云集至此。这一段时期里,大不里士还在沟通欧洲和中亚两地区经济文化上起了桥梁作用,成为大批农产品及欧洲商品的集散地。
    1392年,帖木儿大军洗劫了这座城市,大不里士遭此重创渐渐归于沉寂。其后,虽然有中亚土库曼部落建立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建都于此,但它一直未能重振雄风。直到16世纪,萨法维王朝建立初期,伊斯迈尔一世于此重新建起国都,大不里士才再度走向繁荣。可是好景不长,奥斯曼军队的频频入侵,令伊斯迈尔一世不得不将国都迁至加兹温,大不里士的荣光遂又黯淡下去。
    可能是由于身处军事重地的缘故吧,这座城市一直具有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19世纪,大不里士多次爆发反对沙俄军队占领的武装斗争。1905年~1911年,这里又成为反对伊朗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伊朗立宪革命的发源地,而且也是1978年反对巴列维国王运动的主要城市之一。
    加里古桥
    如今,“年迈”的古桥已经不再开放。古桥历经岁月苍桑,见证了大不里士城市的变迁。
    蓝色清真寺大门
    从外观上,整个清真寺都是土色,只有正门才能看到残存的蓝色。这里墙壁上的蓝色彩釉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它曾毁于一次大地震,之后得以重建。
    ◎古迹与文化并重
    既然屡为国都,大不里士自然有着为数不少的著名古迹。可是,由于多次遭到异族入侵,再加上858年、1041年的两次大地震等自然破坏,现在得以保留下来的遗迹大都属于13世纪以后的伊儿汗王朝、16世纪以后的萨法维王朝和18世纪的恺加王朝。
    整个大不里士最值得一看的古迹要算“伊斯兰绿松石”了。它名为绿松石,其实是一座拜占庭式的蓝色清真寺。这座建于14世纪的伊斯兰风格建筑曾毁于某次地震,后来经过一系列重建,方才恢复了原貌。该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全部镶嵌着蓝色釉砖,经阳光照射,周身散发出闪闪蓝光,光彩瑰丽又耀人眼目。
    大不里士还有一座“蓝色圆顶”拱拜德塔,它属于塞尔柱王朝时期,是一座建于石基上的八角形建筑。每个角的方向均有一座拱门,拱门表面镶嵌着华丽的蓝色釉砖。
    阿塞拜疆博物馆与那座巨大的伊斯兰绿松石相邻,坐落于伊玛目霍梅尼大街上。博物馆里收藏着大批珍贵的藏品,比如公元前4世纪的古钱币、兵器、器皿、装饰物及生活用品等,还有伊朗各民族部落的服饰及伊朗立宪运动时的文献、照片等珍贵资料。
    浓厚的历史根基让这座城市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仅仅在“诗人陵园”里就安葬着50多位很有声望的诗人、科学家和宗教学者。包括12世纪著名诗人哈特朗·大布里季、穆罕默德·希林·玛格里比、高齐·贝伊扎维以及当代诗人穆罕默德·侯赛因·沙赫尔亚尔等等。
    大不里士也是亚美尼亚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之一,早在基督教传播初期,这里就出现了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社区。城内现有六座教堂,最古老的是于1785年建造的圣玛丽亚教堂,还有一座于1910年建造的埃巴尔·玛丽教堂也非常有名。
    此外,这座城市还是伊朗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制革业和食品工业都比较发达,尤其是手织地毯与里海的白鱼和鱼子酱闻名天下。再者,由于大不里士是伊朗通向土耳其和中亚地区的一处门户之地,故而它也渐渐发展成为伊朗进出口贸易的基地之一。
    蓝色清真寺内部
    清真寺建于1465年,建成后,匠人们又用了25年时间以蓝色锡釉彩陶装饰内外墙,在当时是大不里士城中最美丽的建筑。
    阿塞拜疆博物馆
    博物馆建于1985年,主要陈列伊朗阿塞拜疆地区出土的各时期文物,是伊朗第二大收藏不同历史时期相关物品的博物馆。
    伊玛目扎德·哈姆扎清真寺
    清真寺里有哈姆扎的墓,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


同类推荐: 排他性(bdsm)臣服于同学胯下的母亲高考母子(番外篇)我给OL娇妻绑上了眼罩骨科疗养院(短篇合集)人兽乱(H)拍卖警察HP霍格沃茨男生隐秘数据测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