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大秦帝国风云 1、学友聚会探风声

1、学友聚会探风声

    李斯来到秦国的时候,秦国的政坛,依旧在乱后的余波中震荡不安。
    “秦国政坛不稳、吕不韦出事”的消息是李斯在咸阳的街边地摊上道听途说来的,不知道当时他是不是在吃“羊肉泡馍”---李斯再要打探究竟,人家噤口不肯说了。
    在李斯下塌的馆驿里,李斯再次听人笑谈到了一些所谓宫廷秘闻,他将信将疑,一时没了主意。
    躺在卧榻上,李斯忐忑不安、愁眉不展、辗转难眠,他在思索:如果吕不韦果真出事了,计划赶不上变化,吕不韦要是犯下重罪,自己就绝对不敢再去登门投靠------那么,老师荀子给他谋划的晋身之路,也就必须做出某种改变。
    李斯心绪不宁,索性披衣坐起来。他踱步到窗前,吱呀呀推开户牖,隆冬的寒气一下子扑面而来,李斯不禁打了个寒战,连忙又关上了。
    李斯蹲在房中取暖的炭火盆边,漫无目的地用一根木棍拨拉着燃烧的炭火,他思考着、动作慢下来,手中的木棍已经燃起了火苗-----
    他在想:如果真像传闻的那样---吕不韦因为对秦王知情不报太后通奸之事,作为总理政务的第一责任人,他负罪失势了,他又能犯什么罪?会受到何种惩罚呢?
    赵太后与嫪毐私通,吕不韦还与华阳太后私通呢!这些都是几乎公开的秘密,大家嘴上不说,秦国上及满朝文武大臣、下到小民百姓,这事情谁人不知?华阳太后不知道?
    人之常情,秦国王室早就有私通的传统,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秦王嬴政早就有了自己的班底和耳目,就算众人隐瞒,这事情他能不知道?再说,秦王尽管已经临朝听政,但他听谁的?大政方针还是决定在华阳太后手里,也就是说间接决定权在吕不韦手里。要是那样,吕不韦又怎么可能获罪呢?
    秦王嬴政已经成年,正式亲政了。作为首席辅政大臣,吕不韦必须交权,而且交权必须彻底,吕不韦的权力削弱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还在担任相国,据说是不怎么上朝了,可那是因为闭门思过吗?吕不韦不但有大功于国,还是秦王的“仲父”,那叫铁杆忠臣。秦王刚刚亲政,许多事情还需要吕不韦辅助调教满朝文武,怎么可能“大义灭亲”?
    嫪毐叛乱不早不晚,正选在秦王亲政大典前夕,这会不会是有人处心积虑设置的圈套?目的是为秦王亲政进行血祭,以立君王的威权。
    要是那样------嫪毐就是死于一场政治谋杀!秦国有本事导演这一幕的,只有华阳太后和吕不韦,这也符合其人一贯性的办事风格!在秦国,只有吕不韦或华阳太后发动政变,才有可能成功!
    李斯的头脑渐渐冷静下来、清醒过来------
    他自言自语地说:“当务之急,是要尽力去争取掌握真实的讯息,先把事情搞清楚,再做打算----”
    李斯转身,从自己的行囊里小心地翻找到一件木梒,他恭恭敬敬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打开来:里面的物品是四根竹简,上面是熟悉的字迹。
    镜头:李斯临行前,师弟浮丘伯把这件木梒交给他。
    浮丘伯:“师兄,人生地不熟,你一个人去秦国很不容易,我觉得你需要找到帮手。师弟公孙满(蒲城人)和子敬(芷阳人)是秦国人,但他们也是刚刚回去,恐怕帮不上你的忙-----”
    “我请示了老夫子,查阅了兰陵学馆的学籍档案,近10年间,完成学业毕业或肄业后,回归秦国的,共有四百五十五人(荀子的弟子中,来自秦国的最少。)其中大多数人不知道现在怎样,具体知道在咸阳担任官职或高级幕僚的只有这四个人的名字,你可以与他们多联系-----”
    李斯:多谢师弟苦心。
    浮丘伯:其他各国的师兄师弟们,也必有辗转去往秦国发展的—师兄不妨注意查访,毕竟多几个人毕竟多一份力量-----
    李斯取出竹简,上面记录的是四个人的名字和官职:
    1、陆宫离----秦国小司寇(相当于司法部副部长),辅助大司寇负责典刑、狱治。
    、诸偃----秦国司士(相当于人事部部长),负责百官名籍、招录、稽考。
    、司马空-----秦国小司徒(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
    4、秦起------秦国宫外史(有别于内史,相当于对外宣传联络部长)
    对这四个人,李斯都不认识,也不知道各自家住哪里。他们也未必认识李斯,贸然造访,同门友谊也未必管用。但这些对李斯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李斯拨亮灯火,立即给他们每个人写了一封帛书,大意是说:听说秦国政坛不稳,荀子思念在秦国的学生安危。因为自己老迈多病难以动身,特意委托李斯来咸阳看望他们,还专门给他们捎来了回味悠长、令人难忘的兰陵的美酒,让他们与李斯会面叙谈。
    李斯这个学弟,以后就全仰仗他们照应了。
    会面地点:馆驿客舍
    会面时间:三日后中午
    这次见面地点和时间是李斯精心选择的。
    李斯要组织一次官员聚会。
    在中国古代,除了王宫宴乐、各家婚嫁、治丧名正言顺以外,私下组织官员聚会是犯忌的----高官私会有勾连朋党、图谋不轨之嫌,一旦被君王知道,立即会遭到罢黜。所以,不能太张扬,更不能去稠人广众的街头酒肆。
    不似今天某些国企领导、政府官员,在高级酒店痛饮几瓶茅台、五粮液,吃着满汉全席、燕窝鱼翅(最近揭露有假,改为专攻海参、鲍鱼了。),就约定好:我的子女去你那里工作,你的老婆来我这里工作(老百姓家的子女就无关紧要,不去管他(她)了!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吧,笔试过了面试也难过!)或者谁谁谁知趣要提拔、谁谁谁不顺眼要给他穿小鞋-----
    所以,古代的吏治传统有道理,应当继续得到发扬。
    秦人生活简朴,粗布麻衣,粗茶淡饭。秦国人也养蚕产丝,不过却是柞蚕丝,不如江南和山东出产的精细。吕不韦开衢通商,招揽商户,所以秦国当时酒楼、茶肆也不少,饭菜质量基本和路边小摊没什么两样,当然地沟油是绝对不会用的。
    吕不韦主政,为古朴民风,反对在民间开设妓院,秦国咸阳一间女闾也没有。也不象现在中国各地遍地歌舞厅、休闲会馆、洗浴城、不会理发的发廊!
    综合以上原因,李斯就把会面的地点干脆选在了自己所住的馆驿,还能少跑些路,带着重金也不安全。
    至于选择晌午,是考虑到上午要早朝和处理政务,中午没事,要是选择晚上,喝多了又会影响第二天的早朝。
    古代君王、臣下一般情况是每隔三、五日一朝,个别懒惰的就10天、半月、甚至一月一朝了,最懒惰的明代万历皇帝居然0多年不临朝,大臣们都快老死、病死光了,也无人接替,那种情况就太极端了!秦国新王即位,正欲接受群臣顶礼膜拜、立威朝堂,至少与满朝文武混个脸熟,这秦王嬴政兴致勃勃,一日一朝,可把诸位汇报工作的大臣们累的够呛!-----这时候,正是要打不长眼的,哪个人也不敢怠慢。
    李斯选择三日后会面,是考虑信件送达的早晚和预留给个人提前安排的时间:会面之日下午的工作,也需要事先安排人顶替,以免耽误政事。
    先秦时代,虽然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不得不听命于君王,但古代的官员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一般说个个都很勤勉。
    第二日一早,李斯唤来了馆驿跑堂的小厮。
    “小兄弟,这四两银子是跑腿费(一封信一两银子!),你就按照写的官府人名一一给送过去--”
    那小伙子激动的差点磕头,信件妥投不表---估计绝对比今天的特快专递还要快!
    四个人接获李斯的传书,如见师尊,都很兴奋不表。出乎李斯所料,他们多数却认得李斯,也都知道李斯现在就是荀子最钟爱的“掌中宝贝”。
    原来这李斯当年在兰陵布衣求学时,轰动一时,他又跟着荀子苦学八年,这些师兄们对小师弟焉能不知?只是年级不同、兰陵相处时间太短、分别又太久,印象确实有些模糊了。古人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那是一点也不假。
    诸偃当时就琢磨着:小师弟要来了,咱得有个大师兄的样子,要速速把他招录进公务员队伍----
    司马空:师弟李斯要吃了公家的饭,怎么说月俸也得多核给点半两钱(先秦半两)---(未完待续)


同类推荐: 排他性(bdsm)臣服于同学胯下的母亲高考母子(番外篇)我给OL娇妻绑上了眼罩骨科疗养院(短篇合集)人兽乱(H)拍卖警察藏娇(H) _御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