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的形式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的简单。
但每一个问题,考究的都是主持人的历史功底。
拿到节目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对题目的提前规划设计时间也很有限。
因此,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极其明确的目的性。
东找找西翻翻,是不可能在如此短暂地时间内,得到正确的解答的。
就好比第一个题目,孔子和李白的武力值对比。
实际上普罗大众的观点向来很简单。
这两个人都是文人,再结合影视剧中常见的形象,妥妥的文弱书生无疑了啊。
实际上历史往往是具备着一定的颠覆性的,其颠覆的地方就在于,普罗大众眼中的历史人物,很多都来自于各种传说故事,各种影视剧小说,至于历史上的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模样,大众心中是很模糊的一个概念。
孔子的形象,距离我们已经有多少年了呢?
自孔子诞生来算,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了。
如此长久的时间里,孔子的形象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谁也不知道。
历史是有趣的,因为谁也无法回到历史上存在的时代。
通过史籍资料和考古发现,我们能够窥见曾经的辉煌与壮阔。
但这终究只是管窥蠡测而已,只能够捡拾起历史浪潮中微不足道的几枚贝壳,而大段大段的历史真相,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在时光长河之中。
易泽能做的,也只是尽力的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去揭开贴在历史人物身上的各种虚假的标签。
孔子是文弱书生吗?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孔子是的。
这种观点的来由,是几千年来大众对读书人固有形象认知的根深蒂固。
世人常说的手无缚鸡之力,形容的就是读书人。
各种小说影视剧作品之中,读书人的形象也是文文弱弱、满嘴之乎者也仁义道德。
这样一来,作为读书人老祖宗的孔子的形象,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文弱,手无缚鸡之力,仁义道德……
再加上一直以来,被广为宣传的思想观念,比如说什么以德报怨,什么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无疑会对大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祖宗都让我们以德报怨了,所以我们要宽容,别人给你一刀,你要还以笑容、要大度……
说实话,贱不贱呐。
正是有了这种断章取义的认知,才导致原本有血有肉、个性强烈的孔子,成为了一个端坐圣坛之上、充斥着道德光辉的万世楷模。
当然,这也是统治者最喜爱的形象,毕竟这样一套下来,老百姓也更好管理,不至于一天天的尽出幺蛾子。
至于真实的孔子,谁关心呢?
一个已经腐朽在棺材板里的人罢了,无论怎么解释,这人也都不会出现在面前了。
标签,名号再多再强,什么万世之师、天之圣人、至圣先师……这样的高大上牛逼哄哄的称号,一个个套呗,反正孔子没了,帽子想给他多少,那就能有多少。
百姓好控制,国家便于管理,那就足够了。
老百姓也只是看个乐呵,不会在意这到底是谁。
只要宣传到位,漫天遍地都是正面信息,那么即便是无恶不作的狡诈恶徒,也能拥有极好的名声,反之,抹黑到位,即便是不沾荤腥、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的善人,也可以成为奸贼。
说到底,老百姓只关心话题度够不够高,能不能有强烈的反差,以及这个人,是不是饱受争议。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人的形象,历来就不是固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口口相传的变质,一个人的形象,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就好比鞑子末代皇帝,明明是个卖国贼加无能男,但依旧可以被洗白成可怜人和贵公子。
也好比纪晓岚,几百年的时光下来,鬼知道他身上多了多少个标签?
就是纪晓岚再活一次,也未必能达到这么戏剧化的效果。
但偏偏,在大众眼里,纪晓岚就是这么一个戏剧化的人物形象。
能扭转吗?
能!
但是很难。
当一个根深蒂固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的时候,想要扭转这样的形象,就必须从头打破,而后重新构建,最终在几代人的轮回之下,一个新的形象才能重新树立起来。
这还是理想状态之下,实际上,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各种学说的混杂,一个固有形象的改变,要花费的时间,是几百年上千年的事情。
就比如在如今,孔子那一句“以德报怨”广为流传,但是知道前后文的人能有多少?
课本上只会出现一句“以德报怨”,会出现“以直报怨”吗?
不会的,因为有些人不允许。
因此世界上最流氓的事情,就是“本文节选”。
节选的东西,看不到全貌,你就无法得知,原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个什么玩意。
而古代的东西,本来就意蕴深厚,不同的解释,会带来不同的答案。
就好比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刚看到不就是没有后代吗?
意思就是要多生孩子,这要才是孝顺的。
但汉语的语义,是极其宽泛的。
“后”就一定是后代的意思吗?
在古代,尤其是在纸张大规模出现之前,书写工具一直相当的笨重。
竹简什么的虽然可以用,但是写上个一千字,那重量就不低了。
哪里像现在,一本千万字的网络小说,不过也就是十几个mb而已,重量可以粗略不计。
但在古代不同,真要有个人写了一部千万字的书,那就不是学富五车可以形容的了,那得叫学富五吨。
因此,书写材料的限制,使得书籍同口语相背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孟子天天就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几个字挂在嘴上?
那也未必,说不定那时候的口头禅,就是和如今相差不多,比如说该死,淦……
因此,写在书上的东西,那绝对是高度精简化的东西。
不会有半点的啰嗦,每一个字,那都弥足珍贵。
不然司马迁书写《史记》,换做现代的做法,敲着键盘用着电脑,记录从黄帝到汉武帝期间几千年的历史,那不得写他个几亿字?
而《史记》多少字呢?
也只有五十二万而已。
放到现在,这点字数,也就小说上架两个月的字数而已。
当然,古代与今天条件不同,自然不能这么简单的比较。
但是,如果当时有了简便的记录方式,有了能够长篇大论的物质基础,那么古文会如此的晦涩难懂吗?
那肯定是不会的。
文章写出来,那就是给人看的,要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传递自己的精神世界,那必然是要大家都看得懂才行。
写一篇文章,大家看不懂,或者每个人的理解,都大相径庭的话,还传播个屁思想。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无论读者怎么变,他们看到的始终都是哈姆雷特。
而不是这个人看,诶,哈姆雷特,那个人看,哇,哈利波特。
儒墨法名道阴阳,大家思想不同,学说不同,想要传播思想,除了到处跑之外,那就得著书立说,将思想传至后世。
因此,意思准确,是基本的要求。
不然读《论语》的,体会出了清静无为,这叫什么事情?
因此,孟子这一句,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后”里面有多少深刻的含义,现在人只能通过猜想论证来得到解答。
但即便是这样,因为简体繁体之间的变化,因为几千年来词义的改变,原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足够争论一辈子了。
是单纯的指“后代”,还是指“没有尽到后辈应该尽到的责任”?
意思解释的不同,那整句话的意思就会截然不同。
孟子如果有电脑,有键盘,还用得着这么抠抠搜搜吗?
写本书还得注意字数,注意不能太多。
字数太多,竹简也就更多,那别人看起来,费劲。
携带起来,那也不方便,也大大增加了失传的风险。
因此,想要更为广泛的传播思想,这些承载自己思想的作品,就不能太过于长篇大论,必须做到极度的精简。
有些人称,前面提到过的,统统省略,能够用一两个字说完的意思,坚决不用一句话。
这样做,作品的篇幅会大幅度的缩水,意思也会更加的难以捉摸。
但好在自己的书更加容易传播起来了,别人推荐给朋友,只要拿一卷乃至半卷竹简就行了。
不然,当有人喜欢你的学说,要推荐给别人,还得雇几辆牛车过来拉竹简,这多麻烦。
大部分人,都是不喜欢麻烦的,能够直接解决,那就是最好。
至于读到自己著作的人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思想,那孟子也决定不了,只要大方向上没错,那就行了。
至于个人的理解,那都不重要了,核心不变,则道理不变,其余的旁枝末节,那都可以忽略不计。
就好比有人从“无后为大”这四个字中,悟出了人不能没有后代这样的理解,这有错吗?
没有,反而很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就得多生孩子。
而悟出了人不能不尽到为人子孙的责任,那有错吗?
也没有错,这正是儒家强调的“孝”中的一部分。
至于还有其他的意思,那也无妨。
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里面重点是后面吗?
不是,主要是前面,那个“孝”字。
至于后面,再怎么理解,一般人也不会偏差的太厉害。
真要理解出了什么后面,后来,未来这样的意思。
那说明读着书的人压根就不是孟子的受众群体。
那再怎么理解,也没有妨碍了。
当然,这也就是古文的趣味性,不同的人,往往能看出不同的意思。
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知”,在古代的意思有多丰富?
知道,了解,还是通“智”?
因此,后人看前人,永远会带着一副有色眼镜。
绝对的公正,那是不存在的。
前任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后人只会选择性的进行吸收。
往往被吸收的部分,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孔子的形象以及学说,被歪曲的有多厉害?
纪晓岚的形象以及贡献,被扭曲的有多严重?
往事历历在目,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而接下来大屏幕上出现的这个题目,涉及到的主人公,则更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人物了。
他的故事,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乃至于他的贡献,在网络上传播的有多离谱,现场的观众都心里有数。
至于头衔,那更是多得不得了。
好的也有,坏的也有,不好不坏的,那也有。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谁知道呢?
只是史书上的文字,大多说他是一个暴君而已。
但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写就史书的人,背后又有没有不为人知的思想斗争?
亦或者不同的时代里,因为现任老板的压迫,史官们也不得不从心一波,刻意的就某些史实资料,进行避重就轻的描述?
这些都是吃不准的事情。
避重就轻的描述,往往能够改变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
好比说两个人打架,打的鼻青脸肿,去调解的时候询问缘由,那肯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事情真相到底如何,还得各种取证,或者调出监控。
现在各种监控满天飞,因此查找到事情真相,哪也没太大的难度。
但是放在古代,别说监控了,就是目击者都未必有多少。
而人眼作为世界上最为虚假的监控,其接受到的信息,再通过大脑的加工之后,会产生多少变化,这谁知道?
比如说有人只看到了男人当众殴打他的妻子,就认为这是家暴,是男人的错。
但谁知道,这背后,到底是谁的错?
或者是捉奸在床,或者是绝望之前的歇斯底里。
眼睛会欺骗人,大脑也会欺骗人,就连手机摄像头,那都自带美颜学会了欺骗人。
因此,当大屏幕上的题目出现的一刻,观众们便开始叽叽喳喳起来了。
弹幕上,直接爆满。
因为这个人,他的争议性,实在是太大了。
……
26 他的争议性,实在是太大了
同类推荐:
落不尽的花、
女配养娃记_高辣文_御宅屋、
孤傲小门主、
豪婿(叶凡秋沐橙)、
穿越之恶魔盟主的淘气郡主、
穿成反派boss亲妈后、
最强女团美貌担当[穿越]、
斩骨书之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