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18脸红心跳
首页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第291章 武夫当国

第291章 武夫当国

    平辽侯暴怒之后第三日,康应乾托乔一琦向平辽侯送来书笺。
    康监军信中称自己“年老多病,乃今三月,元气愈见虚弱,卧起皆赖人扶。”
    老康在信的结尾乞求刘招孙让他“早赐骸骨,生还乡里。”
    杨镐劝说刘招孙乘机将康应乾逐出开原,杀鸡儆猴,不过他的建议被平辽侯拒绝。
    康应乾乞求还乡不被允许,平辽侯让他暂回沈阳,替自己坐镇辽东,继续反省。
    康应乾接到平辽侯命令后,羞愧离开京师,返回辽东。
    然而信王入京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却刚刚开始。
    康应乾离开京师后,上疏让平辽侯监国的奏章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在康监军一番神操作下,京师百官都被吓成软骨头。
    出于本能,大家都选择站在开原这一边,与朝廷渐行渐远。
    文官们或是为了自保,或是为了所谓从龙之功,越来越多人开始鼓吹平辽侯监国。
    两京一十三省,除了南直隶、湖广、福建,其他各省巡抚、知府对平辽侯监国都采取中立态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有山东各府坚定支持平辽侯监国,尤其是登莱两府,将平辽侯比作是三杨孔明一样的存在。
    从全国各地发往京师的奏章塘报,先是在六部汇总,然后发给内阁,再由内阁送到司礼监,最终集中到左安门瓮城刘招孙的案几上。
    刘招孙每日翻阅的奏章多达千份,他从辰时起床,梳洗过后,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午夜子时,很多时候饭都吃不上一口。
    朱元璋把丞相制度取消后,皇帝手中权力空前集中,面对每日堆积成山的奏章,能够坚持常年无休坚持007的皇帝,实属罕见。
    所以,明、清时代,皇帝被累死也是常态。
    刘招孙还不是皇帝,甚至不承认自己是权臣,然而京师百官见到他都像见了鬼一般。
    全国发往京师的奏章,无人再敢批复。自从康应乾上次在大明门前上演逼宫大戏后,司礼监和内阁更加收敛,几乎已经没有了存在感。司礼监幸存的公公们不敢僭越,叶向高他们更不敢。
    发往京师的奏章,阁臣都不再查阅,只是借口“延续旧例”,让平辽侯查阅。
    其实所谓旧例,不过才区区几天时间而已。
    权力转了一圈,最后又落入平辽侯手中。
    这些天奏章中,约有三分之一是请求信王延迟亲政,将军国大事先托付于平辽侯。
    三分之一的奏章指名道姓攻击冯皇后擅权,弹劾她率领勋贵等人,千方百计阻挡平辽侯监国,冯皇后此举乃是僭越,妄想垂帘听政。
    刘招孙每日上疏,替自己辩解,表示不想担任什么监国。
    平辽侯越是拒绝,劝进的官员便越多。
    朱由检则全程冷眼旁观,大行皇帝丧礼未成,他还没正式继位,不算是大明天子。
    更重要的是,京师百官也没几个人真拿他当皇帝。
    倒是冯家几个勋贵,不停上蹿下跳,和那些劝进的百官们唇枪舌剑,反对平辽监国,要求信王立即继位。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折腾了五六天,直到京城爆发一起刺杀事件。
    五月二十五日,一直坚定反对平辽侯勤王的定西伯冯唯忠被人刺杀于家中,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两个妻妾,据现场侦查,凶手不止一人。
    京师哗然,百官惊惧。
    原本就紧张危险的政治氛围更加凝重。
    平辽侯派出开原情报局联合三法司兵马司,在全城展开搜捕。
    最后,两名凶手自己到刑部衙门投案自首。
    两人不等审问,便对刑部官员供认不讳,自称是平辽侯的追随者,不忍见平辽侯受辱,决定一死报效平辽侯······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锦衣卫和刑部都不敢接这案子。
    大家都认为这两个刺客是刘招孙派来的,为的是杀鸡儆猴。
    刘招孙无语。
    他真心没有安排任何人行刺对手,于是让裴大虎沈炼去刑部细细审问。
    刑部官员很爽快将这烫手山芋丢了沈炼。
    一番审讯后,确认两人没有受任何人指使,真如他们所说,是自发的行动。
    平辽侯听说后,仰天长叹:
    “好了,这下本官真要成董卓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两名刺客被擒拿的第二日,京师又发生一起刺杀案件,对象还是勋贵,好在这次是刺杀未遂。
    刘招孙这才知道权力游戏的可怕,他下令依大明律将三人斩首。
    他忽然想到明治维新后几十年间,岛国军部一系列暴走行动,最后导致国家完全失控。
    这种刺杀行动当然不能被鼓励。
    好在开原各军中还没有人敢以身试法。
    斩杀三个狂热分子后,京师恐怖刺杀逐渐平息。
    然而刘招孙奸臣贼子的形象怕是再也洗不干净了。
    他最后安慰自己:事已至此,只有顺势而为,走一步算一步了。
    顺势而为的结果是大明王朝的权力进一步开始向平辽侯手中集中。
    在群臣的强烈谏言下,平辽侯的大帐从左安门瓮城搬到了富丽堂皇的太师府。
    所谓太师其实就是张居正,当年张居正被抄家鞭尸后,张首辅在京师宅子也被全部充公,归于皇家所有,如今成了平辽侯府邸。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平辽侯将成为张居正第二。
    张江陵当年控扼帝国,把持朝政,还得靠李太后、冯保两个政治盟友。说到底,他只是个文官。
    而平辽侯就却大不相同,他不仅有文官支持(至少表面支持),手中还握有开原强军,甚至还拥有辽东辽西之地。
    所以,大家都看得很清楚,这位刘侯爷,权势已在张居正之上。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十岁的万历小皇帝见到张居正,都要恭恭敬敬的叫他一声张先生。
    十二岁的信王朱由检以后见到平辽侯,该怎么称呼刘侯爷呢?
    ~~~~~~
    平辽侯上疏冯皇后,指出六月己酉(三十日)乃黄道吉日,适宜信王登基。
    冯皇后称登基之事关系重大,让内阁、五府、六部共同商议。
    懿旨上午发出去,下午群臣便达成一致:
    新皇登基典礼定在六月三十日。
    冯皇后得知此事后,对刘招孙又惧又恨。
    信王登基日期确定后,劝进监国的呼声越来越高,连之前对此反对的勋贵也开始带头上疏,催促平辽侯早日担负起国家大事。
    刘招孙则借口大行皇帝的丧礼没有完成,予以拒绝。
    于是,崇祯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朝廷打破祖制——皇帝驾崩后停灵一月——大行皇帝立即出殡。
    须知崇祯皇帝朱由校的陵墓还没修完·····
    不过,有些人已经等不久了必须赶紧上车,不,是上山。
    五月二十八日,平辽侯率百官穿縗服至居庸关送别。
    群臣从坤宁宫一路哭到皇陵,一路不停跪拜,在不同场所更换不同服饰。
    每一次对棺椁跪拜,刘招孙都要低声骂一句朱元璋,从朱元璋爹妈,最后骂到那第九十九代祖宗。
    大明所有这些繁文缛节,从百姓吃饭穿衣到大明对外战略,事无巨细,朱元璋都要过问干涉,在刘招孙看来,这种变态的控制欲也只是疯子才有。
    再一次叩拜行礼后,刘招孙心中暗骂:
    “等信王登基,第一件事就让他宣布攻打日本,去他娘的不征之国(见注释1)。”
    一百二十八名大汉将军抬着那口巨大的、装着太监烧焦尸体的金丝楠棺椁走过长安街大道,几乎所有京师百姓都到街上围观。
    大行皇帝的棺椁从大明门出,朱由检与四品以上官员跟着棺椁从大明门出去,四品以下官员则从大明门左门出城。
    众人一直步行送到德胜门外,再换乘马匹,骑马至皇陵。
    这一路骑马也不能闲着,还要在途朝夕哭奠临。
    而且沿途经过的地方,四品以下的命妇,还有军民耆老(世代沿袭的军户和匠户等)都须沿途设祭。
    六月一日,一行人哭哭啼啼,走走停停,终于抵达皇陵。
    献殿(见注释2)上遍布的招魂幡和花圈纸人,听说还要继续行礼,刘招孙当场崩溃。
    据他粗略估计,从紫禁城走到这里,沿途已经磕了两百多个头,十二岁的朱由检叩拜次数约等于平辽侯的三倍。
    简直丧心病狂。
    杨镐在旁边扯着他贤婿衣袖,劝道:
    “贤婿啊,且忍一忍,这次丧礼完毕,你就是天启皇帝的张居正了。”
    刘招孙叹了口气,为了接下来像张居正那样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只有豁出去了。
    接下来是虞礼(古礼的一种,安魂之礼),这个刘招孙最是擅长,可惜他不能亲自上台和那些道士和尚们一起招魂。
    虞礼过后,朱由检叩拜四次,献帛献酒,最后读祝文,读完之后,接着行礼,然后是亚献(第二次祭酒)和终献(第三次祭酒),最后再叩拜四次。
    最后的最后,平辽侯簇拥信王返回京城。
    返京途中,百官穿縗服在城外迎接,随行的官员在京城外为信王设置幄次(休息的居所)。
    最后,平辽侯率百官排好序列,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神主(去世皇帝的灵位)先走,百官后面跟随。
    达到午门附近,已经精神恍惚精疲力竭的朱由检亲自去迎接,将神主请入几筵殿,行“安神礼”。
    信王在信王府卫士的搀扶下,勉强叩拜四次,然后献酒,读祝文,再叩拜四次,终于昏死过去。
    注:
    1、不征之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版的《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
    2、献殿: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主祭人、有身份的祭祀参与者的活动场所。


同类推荐: 穿成逃跑小知青大明之雄霸海外我在生存游戏里搞基建新明时代旺夫农家女情敌每天都在变美[穿书]皇权血色民国,血不冷